最近,中国工商银行已全面完成收购香港友联银行的所有法律程序,由中国工商银行斥资18.05亿港元收购招商局集团持有的香港友联银行53.24%的股份。收购完成后,中国工商银行将凭借香港友联银行这家上市银行在港完整的零售银行业务网络,与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分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一起,逐步形成中国工商银行在港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有机结合的整体业务格局,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香港为窗口和桥梁,发挥整体优势,走国际化银行发展道路。
不仅仅是工商银行,国内许多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谋求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等多种途径,发展壮大,扩大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整体竞争水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临近,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等手段筹集资金,有助于建立良性循环的资本补充机制,缓解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促使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国际上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共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家,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88家,住房储蓄商业银行2家。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目前只有深圳发展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两家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公众对银行股却表现出少有的浓厚兴趣。作为国内首家上市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十年来的经营业绩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近三年来资产利润率领先国内同行,深受广大投资者关注,其总股本只有15.5亿股,但占有深成指20%以上的权重,有“牵一发而动全深”之称,对每次重大行情的启动有较大影响。成立于1993年1月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近三年的资产收益率达28.6%,其净资产收益率和收息率在全国新兴商业银行中名列第一,再加上其是《商业银行法》、《证券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内首家被批准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因此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1999年9月23日,其4亿股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时,创下了一级市场申购资金的最高纪录。
公众如此关注银行股,是与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紧密相联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银行股大都是重量级蓝筹股,如美国的摩根、英国的汇丰银行、日本的富士银行、香港的汇丰控股等等,它们代表着这些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形象和信心,其涨跌对股市大盘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美园,上市银行生存率要高于非上市银行,早在1930年到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上市银行中有20%停业,而非上市银行中倒闭的则达39%。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对金融大鳄的反击就是运用巨资托住汇丰控股的股价从而挽救了股市和汇市。
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银行上市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上市筹集到一笔数额可观的资金,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受到更多的约束,如银行上市后要受到各方面的监督,运作透明度加大,任何较大的决策失误和违规操作都难以隐瞒,一经发现公开即会导致股价下跌,使银行和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作为一家正在争取整体或部分股份化改造和上市的现代银行,在上市前应着重做些什么呢?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应着重做好以下战略调整:一是领导班子的观念调整,领导班子既要熟悉《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经济金融法规,确定稳健的经营战略,保持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善于面对复杂情况和处理各种关系,建设一个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二是经营战略的调整,牢固树立“效益立行”观念,坚持稳健、规范经营的发展战略。三是管理构架的调整,重视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及经营班子职能的界定,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险,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四是监管机制的调整,树立“大稽核”观念,按照真实性监管要求,真实反映各项经营指标,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五是研究方向的调整,把相当的精力和重心放在上市银行的规范运作上来。
一篇旧作,原刊于《金融时报》2000年7月28日第6版
不仅仅是工商银行,国内许多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谋求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等多种途径,发展壮大,扩大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整体竞争水平。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临近,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等手段筹集资金,有助于建立良性循环的资本补充机制,缓解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促使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国际上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共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4家,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88家,住房储蓄商业银行2家。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目前只有深圳发展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两家跨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公众对银行股却表现出少有的浓厚兴趣。作为国内首家上市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十年来的经营业绩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近三年来资产利润率领先国内同行,深受广大投资者关注,其总股本只有15.5亿股,但占有深成指20%以上的权重,有“牵一发而动全深”之称,对每次重大行情的启动有较大影响。成立于1993年1月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近三年的资产收益率达28.6%,其净资产收益率和收息率在全国新兴商业银行中名列第一,再加上其是《商业银行法》、《证券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内首家被批准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因此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1999年9月23日,其4亿股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时,创下了一级市场申购资金的最高纪录。
公众如此关注银行股,是与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紧密相联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银行股大都是重量级蓝筹股,如美国的摩根、英国的汇丰银行、日本的富士银行、香港的汇丰控股等等,它们代表着这些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形象和信心,其涨跌对股市大盘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在美园,上市银行生存率要高于非上市银行,早在1930年到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上市银行中有20%停业,而非上市银行中倒闭的则达39%。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对金融大鳄的反击就是运用巨资托住汇丰控股的股价从而挽救了股市和汇市。
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银行上市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上市筹集到一笔数额可观的资金,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受到更多的约束,如银行上市后要受到各方面的监督,运作透明度加大,任何较大的决策失误和违规操作都难以隐瞒,一经发现公开即会导致股价下跌,使银行和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作为一家正在争取整体或部分股份化改造和上市的现代银行,在上市前应着重做些什么呢?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应着重做好以下战略调整:一是领导班子的观念调整,领导班子既要熟悉《商业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经济金融法规,确定稳健的经营战略,保持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善于面对复杂情况和处理各种关系,建设一个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二是经营战略的调整,牢固树立“效益立行”观念,坚持稳健、规范经营的发展战略。三是管理构架的调整,重视董事会、监事会职能及经营班子职能的界定,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险,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四是监管机制的调整,树立“大稽核”观念,按照真实性监管要求,真实反映各项经营指标,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五是研究方向的调整,把相当的精力和重心放在上市银行的规范运作上来。
一篇旧作,原刊于《金融时报》2000年7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