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中国金融业将要走的道路。2005年,我国正式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试点,并在金融业立法方面进行了修改,为进行混业经营试点留出了适当的空间。2006年,数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纷纷有意涉足券商;保险公司参股银行、券商热情大增;券商纷纷寻求期货公司等合作伙伴。跨行业金融交叉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2007年在金融混业经营试点逐渐获得监管层认可的基础上,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随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将会越来越明显。处于金融业主导地位的银行,由于其资产规模、营业网点、客户的优势,在混业经营中处于有利地位。但也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挑战。目前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主战场集中在银行领域,中外资银行目前最大的实质性区别就在混业经营上。外资银行如汇丰、渣打等虽在华分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其母行大多是混业经营模式的全能银行,因此面向优质客户的国际化经营业务很强,贷款、结算,以及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方面的服务优势非常。而中资银行仍是传统的分业模式,自身的国际化程度又不高,不少业务受限,在高端客户竞争上,处于劣势,混业经营需求很迫切。2007年,国家将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进程,利率、汇率以及债券市场改革也将加快,上市银行将面临多种发展机遇,随着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的渗透,资产证券化、基金管理、人民币理财、债券投资等创新产品将会加速推出,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及利润贡献率将会加大,银行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
同时,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盈利模式转型,贷款利差收入占比逐步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近年来,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因此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非利息业务的空间巨大。中间业务、零售(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零售(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作为大企业贷款有效补充,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有效冲抵大企业贷款增速及利差同步下降导致盈利增长放缓。而中间业务的高速发展将逐步成长为未来行业盈利来源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