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出“新买办”!!!


  近年来,行贿成跨国公司“潜规则”,要警惕“洋腐败”上升并催生“新买办”。有一份调查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的事件近10年来一直上升,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起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结论和数字,对那些抱有跨国公司理所当然地会带来先进文化和理念的人来说,不啻是当头一盆冷水。预期中的“鲶鱼效应”并没有出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形象一个是鲨鱼,凶残地将中国的中小企业一一吞吃;另一个形象则是泥鳅,在腐败的污泥浊水中钻来钻去,乐此不疲,洋洋得意。

  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的成长壮大,得益于其守法经营和科学管理,可他们来到中国后,却发展原来的理念“过时”了,“洋腐败”应运而生。 从先前的朗讯案、德普案,再到的IBM案,跨国公司在华行贿似乎正呈愈演愈烈之势。跨国公司的腐败方式,典型的如通过海外培训、赞助领导干部子女到国外留学、合办面向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的EMBA班,或者通过其他方法逃避税款。而目前还有一种新兴的方式,就是通过在华的商会或协会联合作业。现在一些外国公司已经联合起来,通过在华的商会或协会聘请国内部分行业的党政机关领导担任职务,给予“好处”,从而变相获取利益。这是一种行贿的更为隐蔽的做法。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跨国公司在本国由于法律制度比较完善,惩戒力度比较大,加上对于声誉的考虑,商业贿赂通常能够得到有效遏止。而在国外,基于追逐利润的需求,当风险与利润严重不对等时,它们依然有行贿的动力。考虑《反海外腐败法》的约束,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规避。来自跨国公司的“洋腐败”已通过种种贿赂手段,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政府合同和订单、大工程项目、土地资源的廉价出卖,甚至让地方官员帮助压低中国工人工资等等,一旦出现问题还可利用关系逃避法律监管和惩罚。它的后果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社会和政治上。从社会层面上看,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加速催生一个新的买办阶层,让他们成为自己在中国利益的代言人。这些人接受了一方面有权在手,而不得不按照跨国公司的命令行事,另一方面他们会为了获得更多的贿赂,更加疯狂地出卖自己手中的掌握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是买力的基本特征。    同时,由于担心最终会到国内人民的清算,他们往往会要求贿赂倔们的跨国公司,为他们安排好“后路”,即早早地将自己的妻儿、财产转移出去,甚至自己也悄悄地办好的护照。

  我们应当加强对“洋腐败”危害的认识和分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买办势力坐大,能够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