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与走势分析


追求发展、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是金融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涵和行为导向。近几年来,我国邮政金融持续高速发展,邮政金融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但其快速运行中显现的和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和改进邮政金融风险控制,实现邮政金融持续、快速、低风险、高效益发展,已是一项迫在眉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金融风险是货币商品经营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邮政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体制性风险。把金融业务与其他邮政业务混为一谈,一视同仁,以传统的邮政管理模式来管理金融业务,以致违背金融规律的现象频频发生。上级邮政金融管理部门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经营方针和管理制度难以让下级邮政金融经营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到位;下级邮政金融经营管理部门由于接受多头领导,经常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体制不顺,渠道不畅,往往会贻误发展机遇,造成管理失控,指挥失灵,形成经营风险。
2、政策性风险。国家出于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下调存贷款利率和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客观地说,这不管是对邮政储蓄业务,还是对整个邮政业务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收入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是风险的高度集中。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看,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还将进一步下调,邮政储蓄面临的政策性风险不容忽视。
3、流动性风险。邮政金融机构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其面临支付困难。
4、经营性风险。目前,邮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比重还是很小、资产业务范围狭窄,于邮政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十分不利,往往会形成邮政金融经营风险。
5、操作性风险。邮政金融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程不完善,制度影响业务操作质量;邮政金融业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和牵制;不少邮政金融机构岗位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单人上岗当班屡见不鲜,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邮政金融业务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服务态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
6、道德性风险。邮政金融机构内部有些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差,自律能力不高,采取收储不报帐、存单底面不符、假挂失、冒领、空白支票盗盖营业员名章取款、或等库存现金有一定数量又没有及时存入银行时利用工作之便携款潜逃等方式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