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投资大师制胜习惯(5)


解读投资大师的制胜习惯(5

 

习惯七:只投资于他懂的领域

探讨这样的习惯,十分地有意义。

马克老在此,提出了该习惯的两个思考性要素或者说操作性要点,那就是“懂”和“领域”。

谈到领域,我们的习惯一般都是向外的,比如行业的领域,比如地理意义上的领域,比如技术的领域以及别人的领域等等。而容易忽略的是,恰恰,我们自己就是最近、最方便,也最灵活的一个非常广袤的领域。所以,解读该习惯可以说,懂你自己,侧重投资于自己的领域。

有时,朋友们在一起争论,我觉得没有意义。因为双方既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话语体系,同时,也都在隐约而没有发现地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潜在的前提:世界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有一个明确的意义,有一个唯一正确答案之类的东西。

如果有人要与我争论,我都要先问他前提:你怎么看待你自己?你怎么看待你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你与万物,比如你投资用的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世界的丰富和浩瀚超出我们最充满想象力的想象。即使局限再局限,从宇宙的天空局限到头上三尺(古人到是说过,头上三尺有神灵),其丰富性都无可质疑。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比如投资所用的每一分钱吧,每一个无论多大还是多小的环境。。。。。。都是一个无限可以细分,都可以与外界发生无限可能性的关系的空间和世界。我们常常容易对外在的丰富发生兴趣,并为之所诱惑和吸引,却往往忽略,原来,自己就本来非常富有,就有非常的潜力。发现、研究并读懂自己,不仅是许多人眼里略显虚无的生命意义,更是非常现实的投资真谛。

首先,懂自己,懂自己这个广袤的领域。

导体在磁场中切割,产生了电流。我想,在各种世间的相互关系中,类似的切割一直没有间断地在进行中。问题是,你是否了解自己,是否能够把握这种切割和交互的真实意义,甚至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导体?如果连自己的领域都不熟悉,都不知道利与害在自己这里都是什么关系,干嘛舍近求远地还跑到别人那里?这好比是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的悲剧:当满怀豪情壮志地准备探索宇宙奥秘的时候,却忽略一颗细微的而且是表面的螺丝钉,而且,这个螺丝钉,又毫无任何疑义地属于自己。

解读投资大师的制胜习惯,并把心得体会与有缘者一同分享,不仅是我自己与大家的相互关系,对于自己的投资实践,也有现实意义。

我发现一个急噪和自我执着的“自己”,这样的追求自我和所谓的自我实现的“自己”,很容易陷入和堕落进各种各样的局。尽管,也有许多许多的人说我聪明,说我有洞察力,说。。。。。。就象一部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数码的相机,光圈总是发散在外部世界的对象身上,却很少聚焦于自己。如此地,在自己的领域里的荒芜,没有能产生一幅清晰的投资图画,当然也符合情理。

我学习了对外在的放弃。这时,我逐渐明白,放弃和得到原来是同一个道理。风险和利润,也是这样。他们都如同一个浑圆的球,半边是所谓的天堂,半边是所谓的地狱。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把合适的世界,融合与交互到自己的领域里,当然,前提是你熟悉自己,知道自己有这个嗅觉,也有足够的空间、能力和领域。通常,人们把这种属性称为时机。

因为静默,我更好地理解了风险与流动性。比如,我缺少足够的投资所用的现金,所以,对这样的投资者“自己”,他应该把现金的安全流动性作为投资的前提。所以,房地产,是不可能涉及的。这种在别人看来,房子或者地,总是一个实在的东西摆在那里,或者说对于别人很合适的领域,在自己的领域里,反而是最危险的。尽管对于股票市场也很关注,也很乐意在合适的时机参与,但对于自己的领域和目前的自己,系统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所以,股票市场的参与,只适合特定的标底(比如未来的股指期货,特殊情况下的符合特定价值标准的股票等),只发生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比如参与新股发行,比如市场非理性下跌等)。对于期货市场,在多数人眼里的高风险领域,但对于善于资金管理又努力追求时间价值收益的自己,风险反而相对最低。

这是一个过程。静默地清晰自己,探索完全属于自己的领域。

即使是从狭义的经济学上来考量,这种途径,也最便捷、最方便、最经济。

懂自己和自己的领域,是一面旗帜,它在时间的风里舞动,喜悦自己的人生和生命,也自然而然地与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类生命,在我们广阔的空间世界里,发生相互关系。

也许,这就是已经成为投资大师了的大师背后的奥秘,是投资的历史中沉积下来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