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误的健康观念


        如果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下,跌一跤就骨折,他们肯定无法生存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祖先们的骨头到底有多硬我们无法知道。但是,这些成年生活在树上和山涧的物种,成天在树上树下、山涧悬崖上蹦来跳去,如果他们的骨头和我们的一样娇嫩,他们早已被野兽当作美食给吃光了,如果任何一个野生动物这样易于骨折,在一个不太平整的地方就使它们扭伤脚腕,它们肯定无法生存在物竟天择的环境下。
        我们的骨头为什么变软?原因现在还无法确知。但是,家养的动物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间接的证据。一般的家养动物的骨头都明显比野生动物的骨头软,特别是现代养殖的肉食鸡或猪,其骨头比我们的都软,有的甚至不能行走。
         科学家们认为骨质密度下降的速度和遗传有关系。我对这一点表示怀疑,如果我们的祖先也是这样软的骨头,他们在与野兽共存的时代则无法生存。况且,现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的骨头都比我们人类的坚硬。
         也有的专家认为,人类的骨质疏松是由于食物中的营养不足造成的,他们能列出大量的理由,如:从饮食中摄入的钙不够,牛奶、奶酪、酸奶这些奶制品中钙的合量丰富。所以不吃奶制品又没有补钙的人几乎肯定会缺钙。
        事实上,人类食物的营养比任何一种动物都丰富的多,甚至连我们祖先的食物也无法与我们相比。如果营养能决定骨骼的健壮程度,那么家养动物的骨头应该比野生动物硬的多,肉食鸡的骨头也应该比鸟类的骨头硬的多,我们在它们的饲料中加入了大量的含钙物质和多种营养元素。而所有的野生动物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应该是软骨病。但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的骨骼比家养动物甚至比我们都强壮的多。在自然界中,你见到几个经常骨折的动物?被我们用于补钙妙品的牦牛的骨头,是一个完全以草食为主的动物,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靠着那营养极少的野草,把骨头长的如此结实。
         专家们在一遍遍的告戒我们,通过下面这些途径就能保持强壮的骨骼,甚至能延缓骨质密度的下降:多吃其它含钙丰富的食品有甘蓝莱、椰莱和罐装沙丁鱼、鲑鱼的音头等。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医生和营养学家建议补钙的原因。为了使钙更好地被吸收,要在饭前服用补钙剂,并且一天中分成几次服用. 
  我们有最好的食物和最丰富的营养,有最具智慧的营养学专家,但是,我们的骨头却是一天天的变软,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悄无声息的流行病”。由卫生部北京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牵头完成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国部分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是全国首次开展的较大规模专题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五大行政区50岁以上的5万人开展问卷调查,并用3种不同型号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20岁以上7000人的骨密度,通过校正、标化各种数据,确定了我国一般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腰椎、股骨上端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骨峰值。研究发现,我国目前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16.1%,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递增,60岁以上人群22.6%,超过80岁50%人群均有患病,而且不同地区、城乡之间、性别差异,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不一样,城市高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目前我国的骨质疏松病人已多达5000万。这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消息。
        人体是一个弹性极大的机体,她的结构、组织和器官的确具有"用进废退"的特性,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肌肉的密度增加,骨骼的密度也会增加。所以通过体育运动既能练就结实的肌肉,又刺激了骨骼的生长,骨骼中的组织是经常更新和不断修复自己的,事实和科学都证明,骨量的大小与机械负荷密切相关,负荷越大骨骼越发达。
        从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营养和生活习性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骨头的变软不是营养的缘故,而是我们逐渐减小的活动量。这个不合常规的观念现在又得到统计性事实的支持,在我国城市的营养水平高于农村,但是,现在的调查事实却证明,农村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城市。我们的骨头变软的原因,不是专家所说的营养的缺乏,而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太多的安逸和太少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