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呈一支独秀之状态,然而经济的发展在解决一些旧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差距加大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问题越来越突出,以至于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党和国家及时地从战略高度上提出了并大力实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在我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问题,它错综复杂,因此,搞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热情,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对其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社会主义是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一种人类社会形态,它至少有两个基本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处于什么社会阶段和形态,关键是看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生产力越发达,即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强,能力越强,人们的生产方式就越先进,相应的生产关系就会处于较高的层次。既然社会主义是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一种较高人类社会形态,那么它的社会生产力当然就比以前的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要发达。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的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有“社会和谐”的概念,他们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美好的社会。马克思还曾经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开篇鲜明地就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二个基本特点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动力。既然我国“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那么其实施的关键点是从“生产力”与“和谐”这两方面入手。

一、    不断扎实提高农村生产力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我国直接由(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逾越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是这种“逾越”只是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逾越”,还不是生产力的“逾越”,生产力的发展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夸,它需要实实在在的持续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因此我国的生产力还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水平(甚至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        在我国农村进行全民培训计划。这主要是一方面在每个村里选出两人左右的代表集中去县里进行培训,学成后在回到村里对村民进行再培训;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励全民自学农业科技,如在全国农村进行农业知识竞赛(最后决赛可进行电视直播),也是每个村派代表(也可自愿)去县城参加比赛。这培训计划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专项资金的方式提供。

第二、        要采取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来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如优秀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等)服务农村。这主要是通过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来实行,如对于来自城市的科技人才,其户口还是留在原地,工资也按城市的标准发给。

第三、            建立和完善以(乡)镇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这种机构以前就有(一般是农业科技服务站),现在要做的是对其进行完善,明确其基本职能。根据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种以(乡)镇为基础的农科技服务机构主要承担部分农业基础科技研究、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传播、农业实践指导等职能。同时要有效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来促进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            强化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这主要体现在切实在农村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实现农村公路和网络通信村村通以及建立和城市平等的乡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公共产品的完善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     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和谐文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每个人有自己的根本利益,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各行为主体之间(包括生态环境,下同)存在矛盾是难免的,关键是怎么来对待这些矛盾,如果以一元论价值观来看待问题,那么这些矛盾肯定就会转化为冲突和战争,从而使社会陷入无序状态。如果以多元价值论来做指导,承认各行为主体自身价值的适当合理性,这样就可以通过坚持交流沟通、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处理矛盾,从而使经济社会和环境以和谐的状态共处。我国农村地广人多,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农民内部之间、农民的行为方式与自然环境的承受力之间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矛盾,这对我国农村的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我国农村建立和完善和谐文化是刻不容缓。这主要是首先要政府在基层农村组织的配合之下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媒体就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谐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各方面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和谐文化理念逐渐内化于广大农民的心中;其次要激励广大农民自觉和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程中来,这可以借助农民自愿组成的类似于“和谐文化建设委员会”之类的组织来推动,政府可以划拨一定的资金给这类组织;再次要发挥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作用(企业应该有其社会责任),乡镇企业在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一则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和谐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来带动农村社会的和谐,二则企业可以发挥其社会责任感,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其生产地所在的社区和其产品市场所在社区的和谐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和谐文化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支持系统,和谐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支持系统,这两系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促进这两大系统的长期协调持续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