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权力崇拜的土壤


权力崇拜。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个小学生对他爸爸说,如果哪一天我买彩票中了500万元的大奖,我首先去买一套房子,再去买辆好车,然后,到国外去逛逛,最后,留点钱,买个官当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个好媳妇?为什么要当官?答曰:当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人拍马屁请客送礼,有权就能挣大钱,有权就有漂亮女人。这孩子很坦率,比装模做样的大人们坦率。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说的又是实话。尽管大陆的媒体和学校的教育都教育孩子们要诚实,要学习雷锋,要做好人好事。但是,这些东西似乎没有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相反,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于权力的崇拜却根深蒂固,权力在他们心目中,又是捞取钱财的代名词。这就是说,在相当一部分的心目中,具有权力崇拜和贪赃枉法的的偏好。

   

权力本位。官员不贪被一些人视为异己份子,被一些人看作是“没本事”。在“笑贫不笑贪”的特定氛围之下,贪污腐败成为一些掌权者的必然选择。因此,才有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场潜规则。官员级别越高,其行事的透明度越低,监督越少,自由度越大。因此,他们的权限与社会监督的反差更大,发生腐败的机会更多,涉及的资产数量更大。说到底,行政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腐败成为“高收益低风险”行为,而廉洁成为“低收益”行为。

 

      监督滞后。缺乏及时的监督或者说没有监督,是导致权力被滥用的表面原因。中国大陆审计部门的官员透露的消息表明,一些官员在任时间很长,有的甚至已经离退休,时间跨度很大,审计部门工作量太大,一些问题很难在审计中被发现,监督滞后。一些官员因在其任期内利用职权收取大量“灰色收入”——受贿钱财而“落马”。这样的“灰色任期”有四大特点:一是地点变迁频,二是持续时间长,三是案发在离开原职后,四是历经职务多。

 

     制度缺失。制度缺失是导致权力被滥用的深层次的原因。据中央纪委统计,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2000余项,其中中央纪委监察部120余项。全国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会议还提出了在2010年前建立中国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想。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造成的制度缺失密切相关,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实施“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反腐败战略,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信息垄断。再看一个社会的权力制衡机制——信息资源的发布和占有。执政党全面垄断和支配社会核心信息资源,对于执政本身有很多方便,同时,也给掌权者制造了“剩余”权力。一些人就是利用这种“剩余”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如果掌权者没有民众的监督,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演变为“特权阶层”,他们可以监督别人,可是,别人却无法监督他们,他们是否从事“腐败事业”,完全凭他们的良心。在商品经济时代,即人们的财富意识普遍觉醒的年代,在人们的原始欲望被各种各样的“先富起来”财富英雄的发迹事迹催化、发酵,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在职业特权的掩护之下,选择了违规和腐败。从经济学角度看,腐败份子是充分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前者是隐瞒信息或获取真实信息成本过高,后者是滥用权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做法就是披露信息,公开信息,分解权力,制约权力。

 

权力陷阱。对于当权者来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一手遮天。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那是一个陷阱。因为,它使当权者按照自己的欲望来使用权利,一旦超过某个限度,就不知不觉地落入一个陷阱,很多贪官就是这样堕落的。作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公务员,不管他的级别多高,他都必须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没有监督的权力宝座实际上就是一个华丽的陷阱——绝对不能行使这样的权力,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因此,只有在有监督的情形之下,才是防范了陷阱的权力,才是对公务员(官员)的真正保护。政府要积极建立廉政体系,其目的是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公平分配公共支出,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增进和扩大公共福利等,并且进一步提高腐败者的各类成本,同时增强廉政者的各类合法收益。

 

       报纸改版。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程序,公民看得见的改变。现在,反腐败在内部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透明度依然不够高。所以,只有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平台,公民才能得知事实的真相。所以,笔者认为,反腐败,要说复杂,也复杂;要说简单,也简单。在信息公告方面,政府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定期公布各级政府公职人员极其家属的收入,让收入曝光,让公职人员互相监督。这样,报纸多登一些公务员的资产信息,少登一些花边新闻,八卦消息。每半年对所有官员的收入来一次公告。让大家都知道谁的收入有多少,并依此监督他们的实际消费与他们的收入是否相称。多登一些制度建设的信息,少登一些不着边际的虚假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