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JOB介绍,我真的不敢相信坐在我眼前的这位中年汉子就是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青岛市城阳区作家协会主席马立宪。他坐在那里,就这么静静地望着你,脸庞黑红,身材魁梧,淳朴的眼神里透着坚毅、执着、慈祥,问一句,他回一句,不事张扬,也不多说,缓缓的,一口地道的本地方言,流淌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这位作家近十年来创作并出版的作品:一部长篇小说,八部报告文学集,五本诗集。其中五本诗集都是2004年到2005年一年之内创作完成并出版的。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戍边西部》,报告文学集《大青岛警魂》《来自日喀则的报告》《雪域之歌》《东部黄金海岸》《青岛工人大写真》《新城之光》《...
作者文章归档:周晓方

曾编审青岛出版社各种读物逾三百种,编审《青岛财经日报》版面凡十年逾1.5亿字。
“青岛”名称的由来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期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ldqu...
みなさん,抱歉!
上午,接青岛出版社郭东明主任短信,说他那里有一本书,问我有没有时间看,回复短信后,郭主任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他告诉我,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顺便告诉我,隋映辉教授的那本《科技产业经济——跨学科理论、研究范式与应用》已经出版了,并说隋教授看了我的博客,对我在博客中对他的评价有意见。
打开博客,看了看,觉得自己所写没有对隋教授进行什么攻击。估计会有意见的是这一段:
当然,隋先生的这本著作还是问题不少,作为即将进入付梓流程的书稿,真不晓得上几道“关卡”是怎么把关的,连“通过.....使.....”(大量无主语句!)这...
插管:插,还是不插?
等我急匆匆赶到医院急诊室时,lady已经脱离了危险。
但是,毕竟是急诊室。屋子里其他几位病号就难说了。对面一位,87岁的老太太,被儿孙送来时,据说睡了三天三夜。大家七手八脚把老人安顿下,医生开始了问诊。
隔着薄薄的一层帘子,左边,也就是中间,是一位昏迷不醒的老先生。他的左手,隔着帘子,是一位九旬老翁,极度虚弱。
插管当然有风险,老人年纪太大,说不好什么时候会过去。说这话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医生,脸色冷若冰霜,公事公办地介绍她的诊治思路。但是,要是不插管,随时就会......
女医生指的就是中间那位昏迷不醒的老者。听了大夫的话,他的孩子们沉默了。是啊...
青岛公主楼:一个美丽的误会
青岛公主楼外景
公主楼位于青岛八大关风景区居庸关路16号。丹麦式建筑,宛若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传说是上世纪20年代丹麦驻青岛领事赵恒生为迎接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而建,后虽丹麦公主未曾来过,但仍然被称为“公主楼”。
事实上,此楼建造于1930年至1932年,有专家认为该楼与上述传说根本无关,可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过,无论是招徕游客的旅游服务机构,还是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都不在乎历史上是否真有一个丹麦领事为迎接本国的公主到遥远的东方避暑度假而建造了一个具有丹麦童话色彩、小巧玲珑的建筑物,或许许多知名景点正是因其误传,才特别有魅力,才...
随笔:建博杂忆
我与建博(左)。摄于1987年,在青岛外海军舰上举行的军民中秋赏月联欢会。虽然是翻拍的,效果不好,却依然能看到建博当年帅气英俊的风采。
说实话,那天子夜快下班的时候打开博客看到徐建博的留言,惊喜之余,也有些意外。虽说是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多年不联系。
想起了上个周末,师范老同学孙思忠教授,为筹划30年同学聚会的事来青岛,那天下午,匆匆赶到位于海泊河的一家酒店,见到在青岛工作的两位老同学单修业、盖永滨时,握手的一霎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咫尺天涯。此言极是。毕业一晃28年,各自忙碌,只是知道对方都在一个城市工作,却说不上来为什么彼此之间不联系。
跟徐建博之间似乎也...
老袁,历史会感谢你!
中午从老赵得知,解放军第四八零八厂(前进造船厂)搞了一个厂史展览,他极力怂恿我去看看,只好放弃别的安排,几个人打车前往——因五个人出租车坐不下,海伦雅居的老板老赵自己骑一老式自行车去。
车赶到的时候,正疑惑老赵什么时候能到时,他却极具风度地出现在小巷的巷口,没有车锁,只好委托值班的厂门卫代劳。电视台的大强在门口迎接。
接待的是袁宾久,一个在老赵那里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的人,乍一见面是在窗口,向我们招呼,猛一看,以为是位女士,上得楼来,但见一位清瘦精干的小伙子,身穿工厂的工作服,别致的服装后背有两道橙色弧形装饰,他就是久闻大名的袁宾久。据说是在车间里识别的便利。
...
“我有军官证,可以打折吗?”
一身戎装的司海英(1979年自卫反击战前线)
那天,身为企业老板的王超鹏和晚报美编的司海英要跟我这个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坐坐,说是二十五年了,怎么也该坐着说说话了。这俩“学生”还挺逗!
那是1983年,那年初春,在位于现在改为天帝山城的莱芜一路和胶东路路口的市委党校,团市委举办了例行的团干部短训班,来自各局、区、县以及基层单位的共青团干部,不管专职还是兼职的,在一起学习团的知识、政治理论,由于文革的原因,这批团干部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这个师范中文毕业生就派上了用场,给他们讲语文知识,教他们写作。有时好几个班几乎同时进行,我担任班主任...
青岛的青岛路
青岛路,德国占领时期称威廉皇帝街。青岛路北端是原德国总督府,南端与大海相接。
此照片为站在湖南路上向海边望时拍摄。此路不长,不到200米,却有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开治饭店、德国领事馆、德华银行-日本总领事馆、海因利希王子大饭店音乐厅,海边原先矗立一纪念碑,最早为纪念德国占领军将军而立,后日本占领后改为日军首领纪念碑,抗战胜利后改为纪念抗战纪念碑。解放后拆除。文革期间曾拟在此竖立巨型毛泽东花岗岩石像,因运输困难作罢。
街道中央是一街心花园,整个街道被广西路分为两段,在广西路南一段花园里,曾竖有香港、澳门回归倒计时牌,成为当时青岛一景。
正对青岛路前方即为著名的国家级旅游风景...
青岛老城区的细胞——里院
青岛老城区的一处里院内景。
相比较于德式建筑是青岛的被动西化,里院是青岛对西方风格的主动拿来。一百多年以来,在青岛市河南路、云南路、高密路、四方路一带现存的数十处里院中改良的西式楼房里,青岛人享用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同居之美”。
里院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上面是横瓦的瓦顶,门窗基本都开往一侧,说白了就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里院的建造者,大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到青岛来经商淘金赚得巨大利益者,如来自莱州的刘子山,曾因投资建造了老青岛大半个城区的建筑而被称为“刘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