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小云

1981年获宁夏农学院学士学位。 1984和1987年分别获北京农业大学作物生态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7-1989年在原中央书记处从事政策研究。 1989年开始任北京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主任。 1990年赴德国及荷兰学习发展学。 1994年起在荷兰Nijmegen天主教大学进行发展学的博士研究(未完成)。 1998年开始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2002 -2015年1月任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农村发展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和专家,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两年,进行农村发展政策研究,并在多个国际组织供职,其工作和学习经历遍及二十多个国家,足迹遍布中国所有省份。其工作领域主要涉及农村发展、推广培训与沟通、农地系统研究、参与式研究与发展、参与式规划、性别与发展、可持续资源管理、扶贫、中国云南哈尼、彝族和瑶族的发展研究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此外还担任了多项社会兼职: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顾问,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国际农业推广学会常务理事等。

贫困的元问题是什么?


贫困的问题很多,你们可以提一百个有关贫困的问题,但是贫困的元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核心,也涉及我们想办法缩小人与人差距的努力。我们做扶贫研究的人,常常会遇到很多困扰、挑战和困境。比如以凉山彝族为例,有一种说法是凉山的彝族非常落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凉山的彝族被扶贫惯坏了。有各种各样的话语(discourse)。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我们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失去了方向。

要回答什么是贫困的元问题,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从去政治化(depoliticize)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力量在驱动我们每天的行为。一是基于生物学——生...

Read more

发展援助是如何走向异化的


有关发展援助到底有无效果的问题直到现在也争论不休。林毅夫先生和王燕女士最近出版了一本《超越发展援助:在一个多极世界中重构发展合作新理念》的书,这本书涉及到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借助外部支持启动增长的问题,他们的观点突破了传统援助机制局限于援助--发展的困境。实际上,西方学术界对于援助一直都有着深刻的批判。后现代解构主义社会科学家往往把援助看成是资本主义和西方维持其霸权的工具,这样的批判显得有些极端,但却是深刻和尖锐的。大家可以参照Arturo Escobar的《Encountering Development》和James Ferguson的《The Anti-Politics Machine...

Read more

新自由主义与国际发展——世行的故事


【注:在我粗浅的经验和印象中,西方学术观点的不同一般是不会延伸到个人层面的。但是,好像在很多情况下也并不完全如此。曾经发生在世行对于华盛顿共识的争论就涉及到了几位知名经济学家离开世行的故事。我无意传播任何有损于世行和有关学者声誉的闲话,只是引用这个小故事来说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是如何顽固地影响着国际发展,同时也从这些小叙事中看到学者是如何坚持学术理念,追求真理。】

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发展计划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为主线的现代化理论主导了国际发展的政策和实践。70年以后,减贫成为了国际发展领域的主要议程,然后这个议程只持续了不到10年。面对发展中国家持续低迷的经济增长和广...

Read more

贫困为何持续存在 允许农民自由流动是减贫的动力


贫困持续存在是因为贫困标准不断提高

从历史上看,不管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10%左右的群体相对处于社会底层。从绝对意义上讲,贫困一直存在。而今天说的贫困,是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构建的问题。1993年提出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七年解决八千万贫困人口。但现在怎么现有还是八千万?这是非常政治化的问题。

根据财力由上而下确定我们所能解决的贫困人口数是一个主观标准。1985年贫困县的标准是一个县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当时有258个贫困县。到1993年贫困线划在年人均收入300元以下,当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人口数量是8000万...

Read more

为什么扶贫几十年穷人反倒越来越多


 

  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扶贫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扶贫这么多年,穷人的数量还那么多?这个问题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可能有人假想政府扶贫的钱没用在扶贫上,也有的认为富人越来越富,掠夺了穷人的财富。对于贫困和扶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所以要回答为啥穷人反倒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很难的。那么,真的是扶贫这么多年,穷人反倒越来越多吗?

  数字的迷思和穷人的命运

  实际上,贫困既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也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的再生产品。改革开放之前,从物质角度看,社会存在普遍的贫困。8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实施扶贫战略,但因穷人太多,...

Read more

乡村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及媒体,近几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逐年降温。与90年代末至新世纪后的10多年相比,除了“三农”话语由“农民增收”、“减轻负担”等逐渐转为“土地权益”、“留守”以外,“乡愁”、“美丽乡村”等新的话语不断出现。曾经牵动着政府、社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正在渐渐淡出公众的热点范围。相比之下,关于乡村价值、农业意义、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等的讨论...

Read more

中国能为当代世界提供什么?


习主席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宣布为南南合作承诺20亿美元的首期支持,在对英国访问期间中国投资英国核电的决定,加上中国自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国际化的举措,标志着自本世纪开始的“中国热”进入“中国开始把握世界的时代”。对此,不乏有中国“炫富”“撒钱”“中国崛起面临陷阱”等多方面的异议,但是,中国的转型迅速向全球扩展已经无法避免,中国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正在构建完全新型的关系。这是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那么,成长中的中国究竟能为这个世界能提供什么呢?

不同形态的资本,产品和...

Read more

为何国际发展援助常常无效?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Deaton)。他关于贫困和发展援助的观点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实际上,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发展援助的有效性问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演化成了发达国家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主导的援助体系的结构性的缺陷和各种利益集团的角力。无论如何调整,这个体系都始终坚持着导致援助低效的框架要素和运行模式。这也是迪顿批判发展援助的主要原因。国际发展援助格局的变化等方面均能很好地呈现这个问题。

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格局变化

新世纪以来国际发展合作领域所出现的变化...

Read more

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负荷


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西方人,其中多数是西方的知识分子。在渐渐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我所接触过的欧美的知识分子,无论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如何,他们给我留下的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们都比较言行一致。比方说,像我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我很相信社会关系,我会不自觉地把我对社会关系的那种依赖感带到我与西方朋友的交往中。我不是说西方的朋友不讲社会关系,他们都会请我住在他们的家里,请我去吃饭,偶尔也会因为我们的关系而多少做一些超越制度的事情。但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西方的朋友跟我说,“没问题,咱俩是哥们,绝对尽力去办”这样的话;反而他们会经常说,“我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