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薛力

政治学(国际政治)博士, 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国际战略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政策、能源政治。学术专著《中国的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中国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理论、范式与思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等出版作品。

“一带一路”五年评估全球访谈:马思佳


  访谈对象:马思佳(Pascale Massot),渥太华大学政治研究院助理教授,曾任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资深顾问、外交部长亚洲事务政策顾问中方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访谈地点:渥太华皇家橡树咖啡馆

  访谈日期:2018年12月15日

  录音稿整理:刘贺,外交学院2018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录音校对:薛力研究员

  稿件经受访者审定

  1.在您看来,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这个问题有一些不同版本的答案。在我看来,习近平主席在很大程度上试图提出一个方案或者计划以...

Read more

河内“特金会”五问五答


  一、特朗普和金正恩分别想从谈判中得到些什么?

  我的看法相对悲观,主要是一场政治秀,因为双方都需要。对特朗普来说,是获得一些进展以便为连任造势。与内政相比,美国总统在外交上能够施展的空间更大。另外,中美贸易战至少将有阶段性成果,他得以腾出精力来处理一下朝核问题。对金正恩来说,则希望通过对美直接谈判,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以便提升国际形象、减少外交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特朗普开口闭口美国第一,其实就是把美国的利益尤其是本土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可以做出判断:特朗普是交易型总统,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交易,关键看价钱与成本,为此在外交上形成了“漫天要价...

Read more

“一带一路”与新加坡:黎良福研究员访谈


  访谈对象:黎良福,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Perspective》编辑、资深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助理所长访谈时间:2018年7月11 日

  访谈地点: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

  中方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录音整理:刘立群,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硕士研究生

  录音校对:薛力研究员

  本文经受访者审核

  1、在您看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从内部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内部发展的需要,主要的推动力是产业过剩,过剩之后需要...

Read more

脱欧后的英国将走向分化


  本文为作者“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系列评论之二十三

  在《“脱欧”后的英国会走向自闭吗?》(见《世界知识》2019年第1期“地心力说”专栏文章)一文中,我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即便“脱欧”,英国不会走向封闭(secluded),更别提变得自闭(autistic);“硬着头皮落实脱欧”是特丽莎•梅内阁的现实选择,但将执行“最小限度脱欧”政策;草根阶层将因为发现“脱欧”对自己也弊大于利而改变观点,从而要求强化...

Read more

“一带一路”五年评估全球访谈:克里•布朗


  访谈对象:克里•布朗(Kerry Brown),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LAU中国研究所所长中方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录音稿整理:刘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录音校对:薛力研究员

  本文经Kerry Brown本人审核

  1、在您看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部分是为了表达中国的意图,告诉世界她能够做些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过去10年中国所遭受的压力。中国想更多地表达,她希望从世界上得到什么,力图获得世界的接受和认可。这是一种大型的对话,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Read more

“一带一路”五年评估全球访谈:菲利普•斯蒂芬斯


  访谈对象:菲利普•斯蒂芬斯,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政治评论员中方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访谈地点:伦敦《金融时报》总部

  访谈日期:2018年9月26日

  录音稿整理:刘贺,外交学院2018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录音校对:薛力研究员

  稿件经受访者审校

  1、在您个人看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可能只有习主席才能对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不知道或不太明白的是,“一带一路”在何种程度上只是一个想法的集合,以扩展生产、确保...

Read more

“一带一路”五年评估全球访谈之一:郑永年


  薛力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到2018年9月将满五周岁。“一带一路”是世纪工程,五年只能算开了个头。但五年的时间也不算短,以此为一个小周期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评估、改进,大有必要。

  几年实施的情况可概括为“成效巨大、问题凸显”。一方面,“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其所激起的“涟漪”已波及全球,其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尚在彰显中。历史地看,“一带一路”建设展示了中国人天下治理理念的一大变化,...

Read more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新改革开放”


  “一带一路”在2013年下半年刚推出时,很少研究人员敢认定,这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确定的对外关系顶层设计,会有这么丰富的内涵,会产生这么多的成果,会在全球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当然,“一带一路”本身也有一个充实、完善的过程。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行到第五个年头,并且即将进入第六个年头。在此关头,有必要梳理一下“一带一路”的性质、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的性质

  “一带一路”对内是发展战略之一,对外是国际合作倡议,整体而言是一...

Read more

中国应抓住时间窗口推行南海新方略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复杂的南海问题,正处于一个有利的时间窗口,中国应抓住机会,调整南海应对思路、制定南海新方略,即从“维权维稳之争”转向“设计多边共赢方案并主导争端解决进程”。这个新方略将有力推进南海争端解决进程,从而为“东南亚海丝枢纽”建设扫除主要障碍。

基于岛礁归属与海洋权益的不同主张,南海争端在2009年后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为一方,东盟四个声索国为一方。东盟非声索国的多数、以欧美日澳为代表的南海域外国家事实上支持东盟声索国的主张,少数东盟非声索国、俄罗斯、韩国,以及一些区域外国家持...

Read more

中新关系进入反思与调适期


  (本文为作者“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系列评论之十九)

  1月18日,中国与新加坡达成协议,2月份举行双边合作联委会(JCBC)会议。这个始于2004年的最高层级年度双边会议,2016年破例没有举行。会议恢复举办且提早到2月份进行,对于双边关系具有建设性作用。但中新关系未来如何走,已经不是联委会能解决。需要双方都进行反思(这方面新加坡需要做的更多一些),尔后就处理与对方的关系确定新的指导思想。

  2016年中国东盟关系的两大看点是:中菲关系急速升温,两国政治关系正常化并带动了经贸关系的快速改善;中新关系急剧变冷,从长远看,可能成为中新关系的转折年。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