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薛力

政治学(国际政治)博士, 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国际战略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中国对外战略、中国外交、海洋政策、能源政治。学术专著《中国的能源外交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中国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理论、范式与思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等出版作品。

中国外交面临的隐忧与风险


  以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为基础,新一届中国政府在外交工作中戮力进取,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朝着综合性世界大国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中国立志走和平崛起之路,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国历史实践,非常需要频繁反省、总结,以便调整应对,从而尽量少走弯路、少付代价,特别是避免犯颠覆性错误。

  纵观过去几年,中国外交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治理、周边外交、大国关系等几大方面。但是,在对外事务中有了一个崭新的体验:解决一个老问题后又会遇到一个甚至更多的新问题,以至于出现一种现象:在实力与全球影响提升的同时,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多,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项也...

Read more

“门萨仲裁庭”裁决背离国际主流认知


  对于菲律宾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以门萨(Thomas A. Mensah)为庭长的临时仲裁庭(以下简称“门萨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jurisdiction),各方存在不同的认知。

  依据笔者的观察,中国官方与中国国际法学界(的大部分文章)认为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主要理由是:这个案件违背了仲裁的合意原则;实质上是主权问题和海域划界问题,主权问题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调整的事项,而海域划界问题则属于中国2006年声明排除的事项;菲律宾的做法未满足公约第281条的要求以及已经达成的协议,也没有依据第283条的要求做必要的沟通;公约第299条规定:&...

Read more

致奥巴马的一封信


  奥巴马先生台鉴:

  作为同龄人,吾对您深表欣赏与敬意。您以巨大勇气与智慧推行内政外交,成绩斐然,许多业绩为囿于意识形态与党派情结之总统所不愿为、不敢为者。贵国目前对您之评价或未公允。民主党偏好理想主义,对民主党总统执政之评价常呈“先抑后扬”之态。对克林顿先生、杜鲁门先生与威尔逊先生均如斯,您恐成最新一人。

  就政治外交而言,余激赏您做“和平总统”之宏愿,并为此戮力于巧实力外交:在全球实行战略收缩,推广“无核世界”理念,结束伊拉克战争,推动从阿富汗撤军进程并结束美军在阿富汗之作战任务,克制美国在利比亚与叙利...

Read more

欲谋世界大国之“势”中国应该怎么办


  中国正跑步进入“一带一路时代”:2014年,与此相关的大量会议在神州大地次第召开。进入2015年后,许多省份在最近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纷纷摩拳擦掌,谋划如何实施“带路战略”。为了因应这种需求,国家层面的“带路规划”或将很快面世。作为国际战略研究者,笔者的深切感受是,中国在迈入“一带一路”快车道之际,有必要严肃审视周边的外交环境,以便发现战略实施的空白点。这个空白点就是针对周边亚洲大国的外交战略。

  毋庸讳言,亚洲正在经历大变化,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演变为全球政治格局调整最大的地区。中国...

Read more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方略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外交重点有两个: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对于何者更重要存在争议,但发展潜力方面,周边外交要明显大于对美外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新加坡时阐述得很明确:中国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视促进周边和平、稳定、发展为己任,““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与受益对象都是周边国家。2015年是“一带一路”的落实年,品味这一年的中国外交,会发现一个特征:正在从“重视大国尤其是美国”向“重视周边”转变,周边外交将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重中...

Read more

“一带一路”是大国策略


  “一带一路”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确定的对外关系顶层设计,这没有疑义。但是,到底是战略还是倡议,则意见不一。学者层面,出于内外有别、减少外界疑虑、弱化中国色彩等考虑,许多人主张最好不用“战略”,而用“倡议”,或者即使用,也限于国内交流时。许多中国学者还在国际会议场合专门对此进行解释。官方层面,自从2015年两会记者招待会将之翻译为倡议(initiative)后,大部分的官方文件都按照这种说法进行外译。但9月份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使用了“加快实施&ls...

Read more

美舰进“12海里”,中国怎么办?


  “互相调整立场与利益边界以寻找新的均衡点”,这是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实况。这一状况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与此相关,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在2013年左右发展为印太再平衡战略。新一届中国政府2013年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原因之一就是应对亚太/印太再平衡(以下简称亚太再平衡)。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在不动摇美国领导地位的情况下,欢迎中国在全球享有更多的权利、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为此,美国可以做出一些努力与让步(如协调欧洲国家增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没有全力阻挠一些盟国加入亚投行),但不能...

Read more

中国不应再误读菲律宾


  过去几年里,东盟十国中与中国政治关系最为冷淡的无疑是阿基诺三世治下的菲律宾,在他的任期内,发生了许多影响中菲关系的事件:黄岩岛僵局、南海问题仲裁案、逮捕与审判中国渔民、促进美国在南海的存在、在国际媒体上大打“悲情牌”、把中国比作纳粹德国,如此等等。这些事一件一件地伤害着两国关系尤其是两国的政治关系。为此,中国政府在有礼有节的前提下,也采取了一些冷落菲律宾的措施,这无疑是必要的。

  值得关注的是,“厌恶菲律宾”的情绪在中国民众中已经比较普遍,一些经常在大众媒体上发声者(包括一些将军级人物),在评论菲律宾时,随意下断语,偏好使用高度...

Read more

中国需重塑对外话语体系


  各国在对外交往中常常会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尤其是拥有自己的核心话语。对外话语不仅体现一国的外交政策,更承载了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在不同时期塑造出一些人们现在耳熟能详核心话语,如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正在把“不要对抗要合作、利己的同时也利人”当作处理对外关系的首要信念(primary doctrine)...

Read more

中美并未进入南海军事冲突倒计时


  南海问题因美国侦察机的抵近侦察再度升温。继今年以来围绕南海争端所发生的博弈,目前出现了“东盟声索国转入幕后、美日印等区域外大国站前台”的反转剧,印日等国为了自身利益而配合美国演出,美国则不满足于当导演,还想兼主演,5月20日派军机从中国控制的三个南沙岛礁附近飞过并高调报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南海军事冲突”进入倒计时。

  作为体系霸主,维持现有国际体系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其利益,也是其角色任务。美国的行为模式是可以预测的。就南海地区而言,美国的利益有:和平与稳定,商船自由航行权,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权。&ld...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