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道晖

郭道晖,著名法学家,法治思想家,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尊称“法治三老”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哲学讲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等。

法治中国在法治世界中的角色


  第一,什么是法治中国?它和“法治国家”都有“国家”的内涵在里面,这两个概念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认为现在就是我们法学界也不能说已经搞清楚,一谈法治中国无非还是建设法治国家。大家知道,建设法治国家十五大就提出来了,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但是法治国家这个概念本身也还没有搞的很清楚。

  世界历史上法治国家是有很多种类的,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是世界历史上有专制的法治国、自由的法治国、实证主义的法治国,就是国家至上的法治国,还有社会的法治国,现行德国基本法明确提出建立社会法治国。

  此外,还有希特勒所谓...

Read more

应把依法治国提高到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是一个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非常重视,而且还提出了一些过去没有提到的概念,比如建立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等。这些都是通过宪法、巩固执政党地位、争取民心的很重要的措施。

 

我觉得,要实现依法治国,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是有没有法。现在中国大体上是有法可依的,但也不是非常完备。很多法律不够完善,法制本身还不够健全。过去有一些违反人权、违反宪法的“土法”,比如国务院的劳教法规,虽然2013年底已经取消了,但类似的侵权行为,类似劳教这样的法规也还有。

 

第二...

Read more

珍视民间改革动能


  中共十八大以来,推进法治成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的重要内容。但是,今天,中国形成的强大特殊利益集团,已成为改革的阻力。他们利用改革捞到特权和财富,担心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政治改革会威胁到其垄断的权益,特别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推上被告席。这是关系他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他们力图抵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或者把改革引入有利于他们利益的方向,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多流向这些特权集团,使一些改革蜕变为他们垄断的“政府工程”,而不是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工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深圳时指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

Read more

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与社会动力


  一、1982宪法的成就与不足

  今年是我国1982年宪法颁布30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制定过四部宪法,54、75、78、82,其中82宪法是较好的一部,也存在诸多不足。我有幸在1982年全国人大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时参与过会议的秘书工作。在纪念新中国制宪30周年之际,谨就个人的记忆和认识,作一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82宪法在民主法治方面的进步

  1982宪法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指导思想上实现拨乱反正以后,根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总结了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