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冠中

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曾在90年代中任《读书》海外出版人。目前在北京居住。陈氏是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评论”的先行者。

人类会在不久的未来自我毁灭?


  谢谢主持人。刚刚在楼下碰到周濂,我们还在讨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么多事情在发生,国际上、境内、境外,大家愿意来听我演讲,我觉得特别感动。虽然我讲的是未来,但这个未来并不是很遥远,其实是跟现在强相关的。

  我稍微介绍一下自己,我是在上海出生,四岁就去了香港,在香港读完了大学,去了美国波士顿读研究所,然后回到香港。从70年代开始我创办了一本杂志,经常写有关思想观念的文章,可以说我是个思想的记者,就是报道一些新思想,是这样的角色。1981、1982年我出了一本书叫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从马克思本人写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写到俄罗斯形式主义,写到结构派的马克思主义,写到后结构主义,被...

Read more

白开水可以,白面包不可以


  在我读到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文版与谷崎润一郎的《阴影礼赞》英文版这两本经典着作的同期,幸运的在1979年底邀到尼高与洛珊替《号外》写世界城市富裕族群的「口味」,不是介绍餐馆,而是拿日常食品、饮料来做文章。上述的书和文章皆曾快速的提升了我对「生活风格」的敏锐度,让我添了一份鉴赏家的姿态,体会到后来学院派所说的「日常生活的美学化」。  尼高与洛珊第一篇文章谈面包,劝大家不要吃白糖及漂白面粉做的白面包,建议大家改吃全麦、杂粮之类面包。文章说:white bread is out﹗

  跟着来的文章更神奇。他们比较了好几个城市,看哪里水龙头出来的自来水最好喝。香港的自来水...

Read more

香港文化,创新精神


  创意产业

  在上世纪的80、90年代,香港的某些创意产业在华文地区有过称得上「中心化」或主导化的辉煌,我们的广告人员,促进了国内和台湾广告业的转型,我们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我们的电影拖垮了台湾当地的商业电影工业,并深深吸引了国内观众,我们的电视台几乎独占了广东的收视,电视剧傲视两岸及海外华人市场,而我们的流行音乐也和台湾的同行一起在内地领导风骚。

  相对於那个时期,现在香港的创意产业是在一项一项的让出主导的位置,譬如说:国内的广告中心现在是上海和北京,对香港的依赖越来越低,跨境古装电视剧的主导权已经在大陆,香港TVB在广东收视仍可观但份额变小,而粤语流行曲成了粤港的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