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志成

当代著名宗教哲学家,主要从事宗教哲学、跨文化、宗教对话、灵性领域的研究。王志成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主任,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瑜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奇妙的心意之风,吹啊吹!


 

  贾纳卡国王说道:

  2.23哦,在我无限的海洋中,心意的风刮起的时候,不同世界的波浪即刻就产生了。

  2.24在我无限的海洋中,随着那心意之风的平息,宇宙之舟以及不幸的还有个体灵魂这个商人也一同摧毁平息了。

  2.25多么奇妙啊!在我无限的海洋中,根据他们的本性,个体自我的波浪升起了,他们彼此碰撞,玩耍。一段时间后,他们消失了。

  这三节经文彼此连结。

  第23节谈论心意之风刮起就产生世界。

  第24节谈论心意之风平息世界就中止。

  第25节谈论个体自我在世界中的状态。

  关于第23节,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这心意之风为什么会刮起的?...

Read more

生命的账号


  题记:在你生命帐号中的所有资产中,最恒定的资产是觉知自我。一旦觉知了自我,你就开了一家大银行,你就不再需要依靠原来的帐号,相反,你就可以为他人设立帐号并为他人提供服务。

  一个人在世上并不知道他自己是怎么来的——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他不明白自己。我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这样了。我们要面对我们的个体现实、社会现实、自然现实和各种可能的关系现实。也就是说,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处理的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

  有限的个体,可以去抱怨、去奋斗、去纠缠。然而,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会不断地自我反思,探索为什么的问题,并可能因此而改变他的生活轨...

Read more

谈谈知识的神圣性问题


小时候,老师和家人要求我把学校里发下来的书用硬壳纸包起来,免得弄坏书。 有时不小心把写有字的纸张随意丢弃,家长和老人就会批评我,说那纸上写的字是知识,要尊重,要崇敬。 所以,在我幼时的印象中,知识是一种具有神圣性的东西。

在古希腊,知识甚至被视为先天的,只是我们遗忘了。 苏格拉底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恢复我们原有的记忆。知识来自回忆。在宗教中,知识往往被视为来自神的启示。 在希伯来传统中, 《圣经》 是天启的,里面的知识当然来自耶和华的启示在古印度,有四大吠陀,都被视为是天启的经典。在佛教中,有一些经典来自“上面&rdq...

Read more

无限意识之能量的展示丨木苹果的故事


木苹果的故事

《至上瑜伽》

瓦希斯塔说道 

罗摩,我给你讲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

有一个木苹果,它巨大无比,不可丈量。尽管它已经存在了数不清的世代,但它既不腐烂,也不消失。它是不朽不灭的甘露之源。它是甜蜜的居所。尽管它是最古老的,但它永远如同新月一般新鲜。它是宇宙的正中心或宇宙之心。它静止不动,甚至宇宙消解之力也不能撼动它。这个无比巨大不可丈量的木苹果是这创造的原初之源。

即便当它完全成熟时,它也不会从它生长的地方掉下来。它永远成熟,但它不会过熟。即使是创造主梵天、毗湿奴、楼陀罗和其他众神,他们也不知道这木苹果的来源。没有人看见过这苹果的种子,也...

Read more

睡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瑜伽喜乐之光》1章第45节: 

为了消除疲劳,灵魂(吉瓦)走向他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合一,在睡眠中经验梵乐。

 


在本书中,“灵魂”一词是对jiva一词的意译,也可以意译成“吉瓦”。由于印度吠檀多对身心灵的理解与西方不同,所以当我们看到“灵魂”一词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个灵魂与西方人理解的“灵魂”会有差异。——译者注

 

 


&nbs...

Read more

上帝在哪里


从一个圣人那里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1.

从前,有个人想找到上帝(神)。

但不知道上帝在哪里?找不到啊!

一天,他在寺庙里看到一个希瓦神像,他说,上帝就是这个希瓦了。拜了再拜。

这时,他看到一只老鼠爬了过来,并很快爬到了希瓦像的身上,以及头顶,还在头顶撒了泡尿。

这时,他才发现,上帝不是这个希瓦神像,石头的希瓦不是上帝啊。

老鼠才是上帝,于是他就拜老鼠为上帝。

@2.

过了一个时候,跑来一只猫。猫找吃的,猫见到老鼠就冲过去,老鼠拼命逃跑,吓得半天不敢从小洞里出来。

他说,猫厉害,猫才是上帝。

于是,他拜猫为上帝。

@3.

可他又发现,一只狗在追猫,猫也东逃西窜。...

Read more

确定和不确定


所有的文化传统都认为,这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这世界是不确定的。但人们常常在这变化中追求不变、追求某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也可能是心智的,例如,追求某种宏大的确定性的宇宙图式。

 

在我们所理解的瑜伽中,同样有各种宏大的宇宙图式。哈达瑜伽对世界的认识明显属于吠檀多传统。而对能量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对瑜伽目标(三摩地、解脱)的追求(重点在希瓦宗和萨克蒂派中),其宇宙图式同样属于吠檀多传统。而帕坦伽利瑜伽的宇宙图式,明显不同于吠檀多传统的宇宙图式。

 

对于瑜伽传统来说,身体的确定性、心智以及扩展开来的意识的确定性,以及灵性或喜乐的确定性是自显的。根据吠檀多传统,存在、意...

Read more

途中的存在


  1.私我、小我和大我,这些词看似简单,但其实挺复杂。

  2.私我是指我慢,一般可以用ego来翻译。小我,和私我有关,也和大我有关。它介于私我和大我之间,可以有各种展示和形象。大我是我们的本性、自然、梵性、道性、神性或类似的词所指向者。

  3.我们受束缚的根源是因为我们的私我,我们轮回和痛苦的根源是这个私我。这个世界的邪恶和暴力的根源也是这个私我。这个世界的差异和扭曲的根源也是这个私我。我们的小我,因为三德的缘故,不同程度地受到私我的影响、甚至被私我主宰。但是,三德中善良之德会不断推动我们的小我摆脱私我。觉悟者则是没有了私我的存在者,他们是梵、道、神性的展示或化身。
...

Read more

不要被经典关于终极层面的说教迷惑


这个生活世界的一切都在自然地运动着、变化着、流变着。流变,按照中国的哲学讲就是“易”,《周易》的“易”。“易”是这个世界的状态。如果你执着于这个世界的状态,那你就陷入佛家讲的轮回,传统上讲的纠结。进入轮回、纠结,自然会带来烦恼,引起无端的挣扎与痛苦。

 

一个明白的、觉悟觉醒的人,他对待自然、对待自我、对待世界、对待一切所发生的,能够像后现代主义者所说,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有限性、短暂性,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就如佛家所讲的,苦与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佛陀并不去否定苦、否定死,而是...

Read more

《存在还是占有》


   存在还是占有,这是关于爱的究竟问题。

  有一点很清楚,占有之爱执着,存在之爱不执。执着之爱生死轮回,不执之爱善德自由。

  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告诉了我们这两类爱,但他没有给出很好的处方让我们获得存在之爱。我们很容易陷在执着的爱中,却很难进入不执的爱。然而,当我们经历、经验众多执着的痛苦滋味后,我们也能体验到不执之爱。

  意识到自己的“错位”——即,把爱作为一种控制和占有,意识到这种占有的爱,霸权的爱,非存在的爱,可以让我们从占有之爱进入存在之爱。之所以“错位”是因为我们错把私我当作了真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