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喜乐之光》第1章第45节:
为了消除疲劳,灵魂(吉瓦)①走向他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合一,在睡眠中经验梵乐。
①在本书中,“灵魂”一词是对jiva一词的意译,也可以意译成“吉瓦”。由于印度吠檀多对身心灵的理解与西方不同,所以当我们看到“灵魂”一词时,我们需要注意,这个灵魂与西方人理解的“灵魂”会有差异。——译者注
睡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除了粗身即生理上的需要,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维迪安拉涅告诉我们,在睡眠中吉瓦“走向他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合一”,并“在睡眠中经验梵乐”。这一经验的洞见对于瑜伽的实践非常关键。
睡眠是我们生下来就会的,不用教,不用培训,正所谓饿了就吃,累了就睡。
对我们来说,要睡眠,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为了消除疲劳。疲劳有两种:
-
一种看得见的疲劳——肉身的疲劳;
-
一种看不见的疲劳——心意的疲劳。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睡眠是一种非常独特而有效的消除身体疲劳、恢复体力、让生命正常运作的必要方式。没有睡眠,我们根本就无法活下去。
《唵声奥义书》曾对人的意识状态做过相当深刻的分析。它把人的意识分为醒态、梦态、深眠态和图利亚状态,其中两种状态(梦态和深眠态)都是睡眠中的状态。我们对醒态认识较多,而对梦态了解较少。
《唵声奥义书》说:“做梦状态,就是taijasa,第二足。在这一状态中,意识转向内在,有七种工具、十九个感知通道,享受细食。”
这里的七种工具是头、两眼、鼻、躯体、腰和脚;十九个感知通道是五个感知器官(眼、耳、鼻、舌和身)、五个行动器官(口或声带、手、脚、肛门和生殖器)、五气(命根气、下行气、上行气、平行气、遍行气)、心意、菩提、我慢、记忆。
在梦态中,它们都还发挥作用。但到了深眠态,心意没有了欲望,没有了感官活动,也没有了梦。这时,你意识不到任何东西。但你无法持久处于这一状态,你会重新回到梦态和醒态。
但睡眠的作用不止这些。
我们个体灵魂,即吉瓦,在睡眠中“走向他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合一”,并“在睡眠中经验梵乐”。在之前的经文中,维迪安拉涅告诉我们在深眠中可以经验更高级的快乐。这一节则明确说,在睡眠中会经验梵乐——之所以会“经验”梵乐,是因为吉瓦走向了“他真正的自我”,并“与之合一”。正因为这种“合一”,才使得吉瓦融进梵中并“成为”梵,成为梵才能经验梵乐——这“经验”超出了三元组。而正是这种对梵的经验,让我们“睡饱”了、“睡足”了,从而心满意足。
我们借用潘尼卡曾用过的一个比喻,月亮因为太阳发出的光而明亮。如果月亮不断地靠近太阳,甚至完全进入太阳的光中,谁还能说那月亮是因着阳光而明亮的,因为此时月亮就在光中,甚至本身就是光了。
丨The End丨
文章分享来自瑜伽经典之书《瑜伽喜乐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