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贤亮

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   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4年高中肄业后赴宁夏贺兰县乡村插队务农。   1955年至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任教。   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   1979年9月获平反。   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受家庭影响,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中学时代开始广泛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并尝试文学创作,曾写作发表了60余首诗歌。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忆陈冰同志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有一项对国家命运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平反冤假错案”。这项举措启动了改革开放,没有“平反冤假错案”,就不能把人们从多年的高压下解放出来。解放了的人们也才有胆量进行“改革”,才有胆量去“开放”。虽说这是党中央的政策,但贯彻这项政策的人最为关键。“文革”刚过,“两个凡是”的阴影未除,“解放思想”还在艰难起步,忽然要查陈年旧案,给冤枉了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阶级敌人”翻案,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我有幸遇到了陈冰同志。

    我是因1957年在那時西北权威的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打成...

Read more

闲话书法


    我的“书法作品”其实应叫做“毛笔字”,因为只有字而无“法”。虽然我启蒙很早,抗日战争时期举家从南京迁往重庆,为了“躲警报”住在农村,附近有青山绿水却无学校,五岁时家里就请了位前清的落第秀才来教我,老先生只教认字不教写字。开讲竟然是《古文观止》,既艰涩又无趣,后经我母亲干预,改教《唐诗三百首》。我母亲又说还是要学写字的,就买了描红格来叫我玩耍之余自己学着填。家慈自小受西方教育,也不懂书法,看我只要把空白处填满就行了,纯粹是“涂鸦”。不知这种描红格本子现在还有没有,我觉得那还是有些益处,可让学生对汉字结构有初步印象,但因为是在线框中的空白处填墨,会使人忽...

Read more

最具永恒价值的是人间烟火


作者:张贤亮  和歌
  采访手记

  早上五点半,外面仍然星光灿烂。我背着包奔赴机场,在飞驰的出租车中看天空一点一点明亮起来。头天夜里我几乎睡不着,一直为即将到来的采访兴奋不已。对于张贤亮先生,我一直带着几分好奇。这不仅是因为他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他在文学创作和商业上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各种场合所展现出的自信和别具一格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的信心,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力。有机会与这样的人面对面交流,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将近中午我才到达镇北堡——著名的西部影城。藉由某种机遇和突发奇想,它成了荒凉和艺术的双重象征。我看过几部在其中拍摄的电影...

Read more

国家的发展与文化


在第16届全国省会城市地方税收理论研讨会“文化讲座”的讲话

张贤亮

  (2010年8月8日)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今天我是诚惶诚恐来的,因为这是你们严肃的研讨会中的一个“文化讲座”,给我的邀请函上说是“会议的一次文化盛宴”、“文化大餐”。近几年,我觉得发表言论是一种“高危行为”,尤其是名人讲话。如果我应付场面,讲一些众所周知的套话,听众就会觉得白来一趟而骂我;如果讲一点独立见解、独立思考的东西,有些喜欢炒作的记者又会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弄得我百口莫辩。并且,现在的听众再不像二三十年前的听众了,上世纪80年代,我曾应邀到北大...

Read more

张贤亮诗词选(最新整理 共80首)


张贤亮诗词选
(共80首)

 

夜雨
夜雨孤灯对晚风,江湖一饮百年空。
平生故事堪沉醉,不问茶盅或酒盅。

 

抒怀
烟升大漠自悠扬,长河落日照远方。
荣辱得失谁在意,风云过眼任舒张。

长江岸边口占
昆仑一出中华龙,飞越汉阳更向东。
暂憇沧海抬望眼,指日可图天下雄。

古松
临风不受始皇封,只作荒山一古松。
莫问当年霜雪事,今宵闲话尽从容。

中秋
日可射兮山可扛,归来无语立西窗。
可怜万古升沉月,不映嫦娥旧脸庞。

贺兰远眺
独倚城楼望贺兰,长车今日破雄关。
斜阳坠处硝烟尽,一抹红霞染遍山。

黄河岸边口占

昆仑一出海天宽,万里风云任往还。
莫道缓时平如镜,微波深处隐狂澜。

&...

Read more

关于《大风歌》


关于《大风歌》

    我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西北诗坛已崭露头角。《大风歌》发表于1957年7月,正值开展“反右运动”。甫一发表,9月1日《人民日报》即发表批判《大风歌》的文章。随着,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地区报刊上即对我展开铺天盖地的批判。我就因为这首诗被打成“右派分子”,在“运动”后期处理“右派分子”階段的1958年5月将我押送农场“劳动教养”,从此在底层过了长达22年的劳动改造生活。现在正值5月,回想当年,不胜感慨,那時我21岁,现在已70有4,中国和我个人都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觉得恍如隔世,过去的一切宛如梦幻。今天我特地找出当年的诗及批判文章以证实...

Read more

张贤亮荣获“宁夏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


    5月12号,由自治区民政厅主办、自治区慈善总会协办的宁夏慈善奖颁奖仪式在自治区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中国著名作家、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张贤亮先生荣获宁夏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
    多年来张贤亮先生提出“中国人多而才荒”为此,他连续10年向希望工程捐款10万元/年,专门用于资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据统计累计投资已达400万元,不仅如此,张贤亮先生专门聘请各级教师为自己的员工授课培训,甚至专门出资供员工上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张贤亮不...

Read more

“救生行动”项目实施方案


自2010年起,张贤亮先生将对宁夏贫困大病人群开展医疗救助活动——“救生行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一个能够帮助大病特困家庭渡过暂时困境的救助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救生行动”的意义

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救助患大病的贫困患者或因病致贫的患者家庭,使其得到爱心关怀渡过难关。通过“救生行动”唤起社会各界的关爱之心,从而带动全社会参与爱心捐助活动来帮助弱势群体,挽救生命,救济穷困家庭。

二、工作协调机构

成立“救生行动”工作协调小组,由捐助方及相关机构组成。

组  长:  李卫东

副组长:田丰年  保建新  ...

Read more

“救生行动”声明


贫困人士并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最可怕的是贫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这时他们急需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古人说“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我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捐出人民币150万-180万元补助一些不属于、或超出医保范围而病人家庭又无力承担的医治费用。我将这种行动称为“救生行动”。“救生行动”的原则如下:

一、 “救生”对象限于宁夏地区及在宁夏工作年满一年、确实无力承担大额医治费用的贫困人口和来宁的外地打工者;

二、经医生确诊缴纳了医治费用通过手术或其它治疗手段即可挽救其生命或改善其命运的;

三、“救生行动”的资金经患者确认签字后,善款直接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