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没有颁发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
读书看报当中,频频看到关于诺贝尔奖公平性的质疑,其中主要的质疑之一就是有人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没有将经济学奖颁发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其理由也是用萨缪尔森的话来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全球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影响力。这种观点甚是流行。我怀疑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饭碗的人说的。我看到这里就觉得十分好笑:这些人怎么也不动脑筋想想,诺贝尔奖为什么会不颁发给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呢?一个不公平或者政治歧视就能解决这个疑问吗?这些人为什么从来不从自身找找问题呢?
我发出这样的疑问,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中肯定有人会想:这家伙是不是对马...
作者文章归档:冯立果

“西方经济学”讨论
“西方经济学”讨论
国内一直存在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讨论。有人认为不应该在前面冠于“西方”二字,比如很多经济学教材上都称作“经济学原理”,也有很多人认为必须在前面加上“西方”二字,比如大多数经济学教材上都以“西方(微观、宏观、产业、福利等)经济学”。两种说法莫衷一是,似乎这种讨论明地里并没有交锋,但是暗中却都以自为是,各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名称。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两种思想、两种路线在交锋。笔者也对该学科名称的叫法存在疑问,但是也认为这...
反思“教育产业化”
——读周其仁教授《“反对教育产业化”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有感
很早就想写点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东西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或者没有突破口,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周其仁教授在《经济观察报》(2006年4月3日第36版)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对教育产业化”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觉得有机可乘,趁机说一下自己这方面的看法。
刚一看到周教授的这个题目,让我吃了一惊:莫非周教授也是所谓“教育产业化”的支持者。等看完了,方知道周教授不是这个意思。周教授从教育乱收费说起。说为什么会产生教育乱收费,而其他袜子彩电等行业...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分析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分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是现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之一。仅仅在尚未过去的2004年中,就发生了诸如山东龙口粉丝、安徽劣质奶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消费者对于“改吃什么、还能吃什么”产生了犹豫和疑惑。据2004年7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根据一项覆盖范围广泛的调查,有82%的中国民众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有超过90%的受访者曾经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如何防范、控制和阻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一般民众都将愤怒指向了黑心的私营老板,以及令人痛恨的“官商勾结”。可以说,食品安全问...
谁是主流经济学家?
谁是主流经济学家?
最近,在经济学家张维迎的“理性”观点与大众的“直觉”观点之间的争论当中,张维迎教授对自己的“主流经济学家”的称呼和地位不以为然,说“自己说话小心都要十分小心,不晓得什么时候忽然成了主流”。非经济学界的人士对此当然也不以为然。我认为,张教授自己的这种感觉是基本真实的,但是如果说张教授不是主流经济学家,那么我也不以为然,因为判断是否主流的标准并不是是否可以大胆说话。
对于谁是主流经济学家的问题,中国1949年以来发生过变化。
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具有深刻经济思想和...
也论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宋圭武先生的观点不外乎中国传统的人才标准:德才兼备。这是一种道德学派的观点,即真正的人才除了有才之外,还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水平,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观念等等。我们且不论这种观念的对错——实施上,观念也无对错之分,只有差异之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