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因素双重作用下我国大企业的进展
1.大企业各项指标均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果断出台巨额经济刺激和产业振兴计划,从而使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国内的大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大企业都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刺激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纳税总额、资产总额、研发投入总额、就业人数总额都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见表1、图1、图2)。
表1 2010中国企业500强按所有制指标
单位:亿元、万人
指标 企业 类型 |
营业收入 |
利润 |
纳税 |
资产 |
研发投入 |
就业人数 |
海外收入 |
500强 |
276291.28 |
15029.38 |
21235.86 |
912905.42 |
3373.82 |
2701.95 |
25047.83 |
国有企业 |
233994.48 |
12581.91 |
19575.13 |
841132.20 |
2718.87 |
2390.72 |
22053.06 |
中央企业 |
120226.32 |
5110.99 |
11193.74 |
188765.90 |
1623.37 |
1083.28 |
17835.12 |
民营企业 |
42296.80 |
2447.47 |
1660.73 |
71773.21 |
654.95 |
311.23 |
2994.77 |
数据来源:《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
图1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2002-2010)
图2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利润和纳税总额(2002-2010)
图3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就业人数(2002-2010)
2.资产增长迅猛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10大产业振兴规划将巨额投资直接注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直接推动了我国500强大企业总资产的持续增加,尤其带动了钢铁、汽车、家电、建材、建筑、电力、石化、煤炭、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企业增加投资。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达到91.3万亿元,比2008年猛增了1.7万亿,增长率为23.67%,为2002年以来最高。其中,国有企业资产增长了23.27%,中央企业资产增长了19.4%(见图4)。
值得提到的是,我国民营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轻工业领域,资产规模小,但我国民营大企业资产从2008年的5.57万亿增长到2009年的7.18万亿,增长了28.67%,快于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和500强企业的增幅(见表2)。
图4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增加额(2003-2010)
表2 2010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
2008年资产总额 |
2009年资产总额 |
增长率 |
500强企业 |
738158.56 |
912905.42 |
23.67 |
国有企业 |
682376.00 |
841132.20 |
23.27 |
中央企业 |
158095.37 |
188765.90 |
19.40 |
民营企业 |
55782.56 |
71773.21 |
28.67 |
数据来源:《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
3.大企业效益实现V型反转
从企业效益来看,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增加额、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利润率都比2009中国企业500强数据都明显的上升。从图5可以看出,从2008到2010之间,中国500强企业的效益明显呈现一个“V型”变化。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一年,但我国大企业在国内经济政策作用和自身努力之下,成功实现反转上升。
图5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利润增加额和增长率(2007-2010)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企业冲击巨大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的最严重的外部冲击。原因在于,一方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确破坏力巨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前所未有地参与到全球化大生产和分工中,企业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的加强。因此尽管我国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通过500强数据,仍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企业发展的冲击巨大。
1.营业收入负增长的企业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加
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共有99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比上年有所下降(图6)。其中,下降幅度超过20%的有25家,占1/4;下降幅度介于10%和20%之间的有26家,占1/4;其余48家企业的下降幅度不到10%,占1/2。营业收入较上年下降幅度最大的达到了-56.7%。
图6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负增长的企业数量(2003-2010)
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出现的99家营业收入负增长的企业中,其中有22家钢铁企业,占22.2%,是金融危机中受冲击面最大的行业领域。这22家企业中,有14家的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20%,最高的达到35%(安阳钢铁集团)。
进出口贸易类、物流和海运类大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降了56.7%,珠海振戎公司下降了43.1%,中国海运下降了40%,中国外运长航下降了21.5%。
另外,3大航空公司、2大石油企业、7家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入围门槛增加幅度大幅下降
从200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第一次进行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以来,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都持续提高,从2002年的2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0亿元,但是2008年以来的入围门槛增加幅度持续减少(如图7),2008年的净增加22.9亿元,减少到2009年净增加12.3亿元,进而减少到2010年净增加5.4亿元。
图7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加额(2003-2010)
3.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大幅下降
同样,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增加额也出现下降现象(如图8),尤其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增加额仅为1.6万亿元,比2009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加4.17万亿减少了2.57万亿,是2004年以来最低的。
图8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加额(2003-2010)
4.两年来企业就业增加人数持续降低
2009年,500家中国大企业的职工总数为2702万人,比2008年的2607万人增加了95万人,但两年来的增长幅度持续下降。
图9 历年中国企业500强职工增加数(2003-2010)
5.海外收入减少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企业的冲击最主要表现在企业海外收入的减少上。2009年,500家中国大企业的海外总收入为6548.33亿元,比2008年的6706.56亿元减少了158.23亿元,下降幅度为2.36%。其中,国有大企业海外收入较上年减少了704.87亿元,增长率为-3.1%,占500家中国大企业海外总收入增加额的79.39%。国有企业中,中央企业海外收入减少了216.69亿元,增幅为-1.21%。
民营大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显然更严重。2009年,民营大企业的海外收入仅占500强海外收入总额的11.96%,但海外收入下降幅度最大,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5.76%。
表3 按所有制分类2010中国企业500强海外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
2009年海外收入总额 |
2008年海外收入总额 |
增加额 |
增长率 |
500强 |
25047.83 |
25935.68 |
-887.85 |
-3.42% |
国有企业 |
22053.06 |
22757.93 |
-704.87 |
-3.10% |
中央企业 |
17835.12 |
18051.81 |
-216.69 |
-1.21% |
民营企业 |
2994.77 |
3177.75 |
-182.98 |
-5.76% |
数据来源:《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报告》。
三、我国大企业展现出一定的前瞻意识和市场把握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一部分企业是危险,对于另外一部分企业却是机遇,甚至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能否化危险为机遇,关键在于企业家或企业领导人的前瞻意识、判断力和市场把握能力。此次危机中,我国大企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原因除了我国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还离不开企业家判断、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和信心。经过这次考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有所改观。要指出的是,这种改观并非一朝一夕、一年半载所能改变,而是我国企业家在二十多年市场经济浪潮中摸爬滚打、长期奋斗、善于积累而得来的。
1.民营企业家的前瞻意识和判断能力
“春假水暖鸭先知。”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许多民营企业家非常注重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的预测,他们凭借自己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敏感地察觉到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许多民营企业家邀请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金融学家对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对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本企业的流程、利润点、资源整合等情况进行诊断,对企业高层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甚至不少民营大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风而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并购重组,勇敢地“走出去”,这些措施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显示出我国民营企业家已经越来越成熟、民营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尤其在外部市场面临严重冲击背景下,这种素质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2.我国大企业勇敢抓住机遇进行抄底
毫无疑问,国际金融危机使不少国外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使资产价格被市场低估,此时是通过抄底进入国外市场、获取优质资产的时机。我国大企业在改革开放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快速成长,也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判断和企业管理能力,而且大多数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所受影响不大。因此,不同于部分政府官员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抄底所持的谨慎态度,我国许多大企业,包括国有大企业和民营大企业,都积极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所处行业企业动态,并在自己认为的恰当的时机勇敢地走出去。他们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抄底”。
第一,对海外优质资产进行抄底。优质资产主要涉及我国经济发展中比较稀缺的石油、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主要是中央国有企业针对这些战略资源进行收购。
第二,对优质品牌进行抄底。西方国家的汽车企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很大,迫于财务压力,一些欧美汽车巨头不得不对个别品牌进行剥离。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都缺少自主品牌或著名品牌,这对进一步做强做大十分不利,因而也渴望拥有世界著名品牌。吉利控股集团并购沃尔沃集团、北汽集团并购瑞典萨博汽车等行为都有对品牌的追求。
第三,对知识产权进行抄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并不只是扩大企业规模,而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研发与使用,利用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实现企业在自主研发与创新方面的实力,提升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才是中国企业首当其冲的使命。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内企业十分注重对知识产权的收购,在购买优质资产、品牌时都强调对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拥有。
第四,对海外人才进行抄底。这是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大企业中出现的新现象,比如汽车企业、金融企业。在我国国内教育无法支撑本土企业进行大规模国际化和企业管理时,借助于海外优秀人才的力量来进行海外并购、资产管理或企业管理,是我国大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所普遍采用的捷径。而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国汽车工业、金融业的打击,以及我国相关领域的蓬勃发展,都使得不少海外人才“回归”国内。
3.我国大企业积极调整企业产业结构,注重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发展
后危机时代的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比如,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等等。
我国大企业在经历此次金融危机之后,也深刻意识到仅仅依靠粗放式增长和管理,难以将企业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上,难以使企业在做强做大过程中脱胎换骨。因此,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下,我国大企业纷纷主动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将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农作物能源、清洁能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