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永修

潘永修,1948年生,国家一级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郓城县文化馆专业作家,山东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已出版:小说集《鲁西南的风》(山东文艺出版社),长篇书信体小说《十年情书泪》(中国文联出版社),长篇小说《山东汉子》(百花文艺出版社),纪实文学《根在洪洞》(中国档案出版社),散文集《乡村情感》(新华出版社),长篇历史小说《大槐树移民》(中国文史出版社)等。现居北京。

留住记忆(《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节选)


 

留住记忆(《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节选)
山东省菏泽市  潘永修
一、清晨的响声
1958年,那年我十岁。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算是比较殷实的小农之家。勤俭、节约,是我们家的本份。那时候,我家有8口人:奶奶(义祖母——我爹的干娘)、我爹、我娘、哥哥、姐姐和我。嫂子是57年娶过门的,58年夏天新添了小侄女。那时我爷爷已去世,我的亲奶奶在我伯父那边。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虽然比较殷实,可不年不节从来没舍得吃过纯白面的干粮。连我的义祖母(她是我们家的恩人),也只能吃黑白面掺在一块的窝窝头。可是,到了58年的夏天,一切全变了样,家里天天...

Read more

掀开共和国最惨痛的一页--《三年困难纪事》出版背后


 

掀开共和国最惨痛的一页----《三年困难纪事》出版背后
        潘永修
按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以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三年困难纪事》,在不声不响中掀开了共和国最惨痛的一页。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相当封闭、相当敏感,50年来一直讳莫如深,谈则色变,更不敢形诸文字,遑论著书立说的历史公案。当年,周恩来总理曾在一份同样的材料上严正批示“立即销毁,不得外传”,而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就因为在一次讲话中涉及了这一问题,说了句“饿死人是会记入历史的”,最终招来的是文革中的杀身之祸。就这么一个不是禁区的禁区,...

Read more

《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编后记


《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编者后记

 

我儿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厌食,每到吃饭时都是挑三拣四、嫌好道歹的。有时候吃不下,干脆把吃剩的馒头随手扔掉。为此,我常常教训他,说:要是在1959年春天,我们全家连这一点点馒头都没有。后来,我常常拿59年作例子,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儿子厌烦了,有一次竟这样顶撞我:“爸爸,你别说59年、59年的了,反正到59年还早着哩!”

我感到既好气,又好笑。气的是儿子他不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笑的是他年龄太小,还不知道我所说的59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59年。

过了几年,19...

Read more

春天的步履(散文)


  春天的脚步(散文

  潘永修

  很早以前听老人说:立春那天,如果预先在地上打一个洞眼,里边放一根羽毛,赶到立春到来的那一时刻,羽毛会“卟”地一下从洞眼里冒出来。这话是否可靠?我总想验证一下,可是每年都是因为春天的到来猝不及防,一旦想起来,打春的时刻早已过去了。所以至今也终没机会验证。

  打春虽然都是在二月上旬,所谓“早春二月”说得就是,但那也是就南方而言。唐代孟云卿《寒食》中有一句:“二月江南花满枝”,说得最好。到了三月,江南已是春意阑珊了。南朝梁丘迟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Read more

又见杨花(随笔)


又见杨花(随笔)

 

 

潘永修

 

 

  从住宅小区出来,外面是阳光灿烂。路上一地杨花,呵,久违了,我的杨花,曾救过命的杨花,我怎么能忘得了你!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十岁那年正赶上三年大饥荒。最难忘的是五九年春天,公共食堂关闭了,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早已吃光,村前村后的榆树皮也都扒得光溜溜的,而地里的野菜还没生长出来,全村的人便都眼睁睁愣着,再拿什么来充饥呢?现在一想起来就有点儿后怕。

  幸好我们村有那么多的杨树,二三月间,雨水一过,惊蛰来临,杨叭狗儿神不知鬼不觉率先长出来,飘飘洒洒落了一地。杨花...

Read more

一本小书为什么如此火暴?


  一本小书为什么如此火暴?

  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为什么如此火暴?

  毕竟纸包不住火。三年饥荒虽然过去五十周年了,尽管我们的主流媒体很少正面披露当年的真实状况,尽管那些被极左路线整怕了人们守口如瓶、讳莫如深,可毕竟中国曾遭遇过那段令人痛彻肺腑的艰难岁月,毕竟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还大有人在,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无法抹掉的。

  如果问:已经过去50年了,为什么要旧事重提?

  因为现在好多年轻人不相信那三年大饥荒是真的,不相信饿死那么多人,有的说那是别有用心的人杜撰,有的说是右派造谣,有的青年甚至发...

Read more

与 树 为 邻(散文)


  

   树是好东西,人离不开树。一个城市,一条街道,一个住宅小区,如果没有树,你不知道有多枯燥。聪明的人,总是千方百计让自己生活的区域内有片绿荫。有了树,似乎就有了依靠。有了树,生活中就充满生气。如果你的院子里,你的窗前屋后,有了树,也就是说,你有幸与树为邻,我敢说,那算你有福了。

  与树为邻,可以得到许多好处,春天一到,你率先领略到春的颜色,闻到春的气息。你的生活中率先有了绿色,每天一睁眼就是绿,你的情绪就会为之一振,你的生活就显得生机盎然。夏天,浓密的叶子为你支撑一片荫凉,即使在酷暑中,从树荫下刮来的风,也是沁凉的、清新的。树叶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炭...

Read more

人类与地球(随笔)


 

人类与地球(随笔)
潘永修
 
人类自原始进入文明,到现在也不过四五千年时间。有史记载的,如果从黄帝、凯撒、亚历山大等开始算起,到现在,也不过100多代的光景。就这100多代人,先后创造发明了诸如历法、五谷、冶炼、航海、文字、艺术、古代哲学等,所有一切,包罗万象,何其皇皇。当然,人类也做过很多蠢事,如战争,有史以来,为了效忠帝国,为了争夺地盘,成天没完没了的征战,毁坏了多少财富,惨杀了多少生灵。这是我们人类的耻辱。
随着历史的进程,离现代越近,人类越聪明,向文明化过渡的步伐也就越快;到了近代,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现代...

Read more

回 望 家 园


 

   潘永修
院门没有锁,轻轻摘下门环,轻轻推开门,尽量不发出声响,我不打算惊动任何人,只想单独回老家待一会儿,谁也不要陪同。
院子里静得出奇,没有了鸡鸭,没有了看家狗,满院子都是没膝深的荒草,每迈一步都得极小心地选择落脚地。最显眼的是原来的南屋不见了。我家宅基很小,没法盖四合房,只能凑凑和和盖三面。三间堂屋是正房,两间西屋是厨房,南屋最初是磨房,后来我高中毕业回乡劳动时就住在南屋里,还有一说,说南屋是我们家的小财库,早年父亲在世的时候,阴阳先生就是这么说的。如今南屋先扒了,视野一下子显得空落落的。院子里的树比原先多了,梧桐树是近年才栽...

Read more

“媚恶”比“媚俗”更可怕(杂感)


 

“媚恶”比“媚俗”更可怕(杂感)
潘永修
    捷克现实主义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早在他的小说中提出“媚俗”问题,指出它对社会对人文道德的危害性。然而,还有一种比“媚俗”更可怕、更危险的社会恶习,那就是“媚恶”。
 所谓“媚恶”并不是新问题,《红楼梦》第4回就有这样一段文字:贾雨村补授应天府,上任后审理第一件人命案子时,就有手下一个门子对他说:“如今凡当地方官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