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永修

掀开共和国最惨痛的一页--《三年困难纪事》出版背后
《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编后记
《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编者后记
我儿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厌食,每到吃饭时都是挑三拣四、嫌好道歹的。有时候吃不下,干脆把吃剩的馒头随手扔掉。为此,我常常教训他,说:要是在1959年春天,我们全家连这一点点馒头都没有。后来,我常常拿59年作例子,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儿子厌烦了,有一次竟这样顶撞我:“爸爸,你别说59年、59年的了,反正到59年还早着哩!”
我感到既好气,又好笑。气的是儿子他不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笑的是他年龄太小,还不知道我所说的59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59年。
过了几年,19...
春天的步履(散文)
春天的脚步(散文)
潘永修
很早以前听老人说:立春那天,如果预先在地上打一个洞眼,里边放一根羽毛,赶到立春到来的那一时刻,羽毛会“卟”地一下从洞眼里冒出来。这话是否可靠?我总想验证一下,可是每年都是因为春天的到来猝不及防,一旦想起来,打春的时刻早已过去了。所以至今也终没机会验证。
打春虽然都是在二月上旬,所谓“早春二月”说得就是,但那也是就南方而言。唐代孟云卿《寒食》中有一句:“二月江南花满枝”,说得最好。到了三月,江南已是春意阑珊了。南朝梁丘迟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又见杨花(随笔)
又见杨花(随笔)
潘永修
一本小书为什么如此火暴?
一本小书为什么如此火暴?
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三年困难纪事》(中国工人出版社)为什么如此火暴?
毕竟纸包不住火。三年饥荒虽然过去五十周年了,尽管我们的主流媒体很少正面披露当年的真实状况,尽管那些被极左路线整怕了人们守口如瓶、讳莫如深,可毕竟中国曾遭遇过那段令人痛彻肺腑的艰难岁月,毕竟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还大有人在,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无法抹掉的。
如果问:已经过去50年了,为什么要旧事重提?
因为现在好多年轻人不相信那三年大饥荒是真的,不相信饿死那么多人,有的说那是别有用心的人杜撰,有的说是右派造谣,有的青年甚至发...
与 树 为 邻(散文)
树是好东西,人离不开树。一个城市,一条街道,一个住宅小区,如果没有树,你不知道有多枯燥。聪明的人,总是千方百计让自己生活的区域内有片绿荫。有了树,似乎就有了依靠。有了树,生活中就充满生气。如果你的院子里,你的窗前屋后,有了树,也就是说,你有幸与树为邻,我敢说,那算你有福了。
与树为邻,可以得到许多好处,春天一到,你率先领略到春的颜色,闻到春的气息。你的生活中率先有了绿色,每天一睁眼就是绿,你的情绪就会为之一振,你的生活就显得生机盎然。夏天,浓密的叶子为你支撑一片荫凉,即使在酷暑中,从树荫下刮来的风,也是沁凉的、清新的。树叶可以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炭...
人类与地球(随笔)
回 望 家 园
“媚恶”比“媚俗”更可怕(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