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孙鑫

许孙鑫,天识营销策划<福建>总经理,财经作家,营销专家,对产品定位、市场战略、渠道布局、招商推广、渠道管理、广告策划、终端促销、网络推广有着独到的研究,对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利益把握精准,使企业的品牌效应和网络发展得以快速成功,有着三个月让加盟商蜂拥而至,半年时间让六家店变为上百家店,六个字让服装店人满为患等成功案例。
许孙鑫已出版个人专著:
1、《给大忙人看的50个经典广告策划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大胜靠德:经商要懂的22条商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
3、《做公司最智慧的高层领导》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手机:13763879696 电话:0591——87714051 QQ:958512655邮箱:[email protected]


专栏地址:http://www.globrand.com/column/xusunxin

对决商超,中国茶企几多胜算?


对决商超,中国茶企几多胜算?
自获得“武夷山桃渊茗茶叶公司把茶叶产品打进上海百余家商超”的讯息后,笔者才开始留意商超里的中国茶叶销售情况,有在商场超市里开店中店卖茶叶的,也有让茶叶产品摆上商超货架的,前者基本上是传统的茶叶店模式,与商超外的茶叶店没多大区别,后者对中国茶企而言则是茶叶销售的一种新途径,也是中国茶企与国际巨头“立顿”同台竞技的尝试,笔者自然关注后者。中国茶企的产品和“立顿”产品同在商超货架上,中国茶企与国际巨头之间有什么差距?消费者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与国际巨头竞争的结果会是怎样?这无疑是中国茶叶界人...

Read more

“七万茶企一个爹”的喜与忧


“七万茶企一个爹”的喜与忧
“中国有七万个茶叶企业”这种说法不知来源于何处,也无从考证这一数据的准确性,但这个数据也足以说明中国茶叶行业队伍极其庞大。许多茶农进城卖茶成为茶商,许多茶农开起公司办起企业,是这些农民撑起中国茶市的繁荣。因此,从茶叶行业来的现状来说,喜的是农民身份的转变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赚苦力钱,忧的是茶商茶企模式的传统化没能改变,价格战是茶商茶企的生存法宝。
笔者日前看了数十家茶企的网站,无论哪家企业网站的设计在视觉上总是惊人的相似,那种完全与网民追求快速的心理相背离的缓慢页面切换,竟然在茶叶行业流行,还被茶企看做&ldqu...

Read more

后“大红袍”时代谁来续写传奇?


后“大红袍”时代谁来续写传奇?
随着2005年5月3日武夷山市完成最后一次六棵“大红袍”母树的采摘,2007年10月10日上午10时10分最后一次采摘制作的20克母树“大红袍”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成为该馆收藏的唯一现代茶,“大红袍”就正式告别天价茶的身份而回归传说中的无价之宝。
“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传奇产品,六棵母树所生产出的产品历来只有身份特殊的极少数人可以享用,在近十年间六棵母树“大红袍”屡创中国茶叶的天价纪录,2002年11月25...

Read more

贵州茶叶该如何摆脱“替身”角色?


贵州茶叶该如何摆脱“替身”角色?
众所周知中国的茶叶产区分布在20个省,各地的茶叶种类也有所不同,除了少数产茶大省以外,更多的茶叶产区及其产品还是鲜为人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去区分各地茶叶的差异是很难困难的事,这就给许多茶叶产区的企业走进市场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在消费者的眼里是默默无闻的产品,要让消费者接受和卖出好的价钱也就难上加难了。这样的茶叶产区在全国市场来说不在少数,笔者在此以贵州茶叶为例谈谈一己之见。
近来在央视个别频道偶尔可见一个茶叶广告,广告时段为10秒,广告语是“湄潭脆芽,上品绿茶”,广告画面配了山水风光,笔者经湄潭的...

Read more

“金奖”泛滥,茶企塑造品牌入歧途


“金奖”泛滥,茶企塑造品牌入歧途
“金奖”本应是个神圣的字眼,但在如今的茶叶行业“金奖”却没有多少含金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叫卖“金奖”的牌匾,也不知道还有几家茶企没买到“金奖”的牌匾,反正走进茶叶店最容易看到的就是“金奖”的牌匾和证书,“金奖”随处可见自然就沦为普通甚至是一文不值。尽管“金奖”牌匾市场供需两旺,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有块“金奖”牌匾总比没有强,何况这种牌匾现在也卖...

Read more

做大茶企要有大胸怀与大智慧


做大茶企要有大胸怀与大智慧
中国茶叶行业如今虽处于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的阶段,但也不乏一心想把企业做大的茶老板,为了做大企业也在积极努力之中。要把企业做大就得考虑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总做不大?为什么许多人努力了也没能获得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叶行业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市场,中国年产茶叶约130万吨,年出口茶叶达30万吨,国内年消费茶叶达60万吨,近1/3茶叶产品属于供过于求,茶叶企业面临一定的产品滞销压力。因此有人想到如何让更多人来喝茶,同时认为是“咖啡抢占了茶叶市场”,在这种无端埋怨的心理作用下喊出“白茶取代咖啡”、“铁观音取代...

Read more

茶老板,你让员工赚到钱了吗?


茶老板,你让员工赚到钱了吗?
数家茶企老板与笔者交流时都提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该如何解决“好员工难找,营销人员稳定性差”的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在许多行业里头都存在着,而并非茶叶行业的特有现象。笔者多年来对企业的服务过程中发现,这类现象往往与企业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有关,企业制定这些制定通常是参照行业的普遍做法,而不是以制定是否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为标准。这种现象的存在,企业老是责怪打工仔不成熟,而少去思考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福州有一家服装店就是经历过这样的现象,门店有四名店员,每人月工资是八百元底薪加百分之五的销售额提成,门店月营业额在三万元左右,...

Read more

“天价茶”让小茶企做大买卖


“天价茶”让小茶企做大买卖
说起“天价茶”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归类为“炒作”,因为市面上就不乏质次价高的茶叶,数千元一斤早已不是高端,数万元一斤的茶叶也不难见到。笔者早先也认为茶叶再好也不至于卖出数万元的天价,因而对茶企相赠的“天价茶”总有点不踏实,直到日前笔者把一泡价值两千五百元的“天价茶”请来产业界几名资深人士品尝时,大家都对“天价茶”从价格到口感表示好奇,大都表示没喝过这种口感奇特的茶。其中元泰红茶的魏文生先生表示“这是很让...

Read more

学会“炒作”让茶企快速壮大


学会“炒作”让茶企快速壮大
虽说人人都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但“炒作”一词在茶行业里还是不被看好,这是因为有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企业对“炒作”很陌生,想炒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怕弄巧成拙而不敢去炒;二是有不少人认为“炒作”就是吹牛,吹牛就违背了诚信而没有好结果,对“炒作”也就不屑一顾了。
看看我们的茶行业,经营十年以上的企业也不少,单从企业寿命来看已经大大超越了中小企业平均存活期,但从企业的销售额来看却连小企业都谈不上,只能归为微型企业或叫做...

Read more

弄懂消费者的需求才有茶文化


弄懂消费者的需求才有茶文化
日前笔者的拙作《莫让茶文化制约中国茶企的发展》发表后,营销界人士大都持赞同的观点,紧接着就有人发表了 《别让茶文化成了茶枷锁》。而许多茶叶界人士则从反对立场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网友“安然”提出:“茶文化是茶的精神,茶的灵魂。只要不过分,有文化总比没文化好!”、新浪匿名网友说:“茶,如果没有“文化”,它只是树叶。中国的茶,它的最大卖点是文化,其次才是工艺,就像武夷茶的卖点是“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