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杨献平

散文原生态概念提出者、论述者和实践者,生于1973年,河北沙河人,曾在国内多家文学期刊发表散文、诗歌及评论文字,有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读者》及《大家美文》、《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和各种年选选集选载,并入选中国当代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现居甘肃酒泉。甘肃文学院签约作家。

偏远之地的文学写作


    偏远之地的文学写作 

 杨献平

 

在巴丹吉林沙漠,我的个人生活始终平凡(平淡、卑微、孤独),每天,在尘土中来去,受伤之兽一样掩面行走,在蓝天阳光下,羊只一样温驯。这些年间,我彻底变了一个模样,再不是南太行乡村的那个没长胡子的小伙子了,外表的粗砺和内在的柔软,情感的脆弱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乃至梦想的轻盈和现实的羁绊,自由与规矩的冲突,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而同在的人,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身心当中都存在或者遵循着某一种必须的惯性。……有些人厌倦这里的荒芜、偏僻和萧条,采取多种方式离开,而我...

Read more

阅读与写作杂志目录


Read more

《中国的匈奴》出版!


      稍后,书店及网上有售!

      

“历史还可以这样去写”

 

《中国的匈奴》一书,堪称史上迄今为止第一部追溯和展现匈奴民族东方历史渊源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追忆、猜想、考证、诘问、赞美、痛楚、愉悦等复杂情感,展现了匈奴东方历史变迁及蒙古高原在历史黎明时期的游牧文明。在众说纷纭,甚至将匈奴一贯称之为外族的舆论声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和源流探寻,确凿无疑地将匈奴归于华夏血统。并采取断裂与缝合的方式,撷取典籍与传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匈奴在各...

Read more

把匈奴的还给匈奴(代前言)


把匈奴的还给匈奴(代前言)

 

■杨献平

 

第一次看到匈奴——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正面肯定汉武帝,把匈奴视作侵略西汉疆土和极其残暴的蛮族。这种说法或者说印象至今仍旧在流传。就像欧洲人一贯把匈奴作为丑陋、残暴、文明摧毁者和极端暴力主义者一样——他们对匈奴的认知完全因于某种蜻蜓点水式的普及性教育和通史泛读。而这些教材和通史中关于匈奴的信息,大抵来自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因为“毋文书”,也因为在公元4世纪中叶之后的完全消失——使得匈奴历史充满了道听途说...

Read more

人的不自知的伤害


    

不自知的伤害

 

■杨献平

 

每年春夏,父亲和母亲总要到商店买几瓶敌敌畏、乐果等农药,背上喷雾器,到河沟掺好水,一边往地里走,一边打压。站在麦子、黄豆和玉茭地里,或者站在果树下,低着头,仰着脖子,顶着烈日——因为暴热,再加上农药,害虫死的更快更彻底。往往,劣质喷雾器不够封闭,药液部分溢出,浸湿他们只穿了一件衬衣或短袖衫的后背,并不断滴或蔓延到他们的双腿和胸脯。因为有风,喷在庄稼上的农药飘回来,进入呼吸道。

小的时候父母不让我替他们做这一项危险活计,还让我远远地躲开。我只是站在树荫下看他们,或者...

Read more

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2010-06-08 07:13:00 来源: 三秦都市报(西安)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中国的匈奴》一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追溯和展现匈奴民族东方历史渊源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追忆、猜想、考证、诘问、赞美、痛楚、愉悦等复杂情感,展现了匈奴东方历史变迁及蒙古高原在历史黎明时期的游牧文明。在众说纷纭,甚至将匈奴一贯称之为外族的舆论声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和源流探寻,确凿无疑地将匈奴归于华夏血统。并采取断裂与缝合的方式,撷取典籍与传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匈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生存特征与征伐历程,尤其是对夏商、春秋、战国、秦...

Read more

祁连丹霞


祁连丹霞

■杨献平

对于大地及其奇诡、灿美的特质与表象来说,人所有的旅行都是冒昧的。可人必须在大地上行走,从这一处到另一处,这种挪移不仅是肉身的,且充满了思想甚至灵魂漂移与历练的气味。2006年春天,我再次来到张掖(甘州)。这是一座至今仍保留了边塞气息乃至拙朴自顾的农耕文化的城市。在夏夜街道上,有很多卖唱者,尤其是用方言唱的那种甘州小调或者民歌,虽然听不懂,但始终给人一种凄苦而哲学的内心感受。隐匿在市区的大佛寺总是在凌晨有钟声传来,不管你在那个角落,都会被惊醒。向西的黑水国旧址遍布汉墓,野鸭从老城墙上空飞过,曲曲折折的阴影像是黑色幽灵,在正午或者傍晚,让人浮想联翩而又心感苍凉。

在张掖一...

Read more

鲁迅先生之后,再无散文诗!


很长的时间以来,对当代的散文诗,我的一个坚持已久的观点是:自鲁迅先生《野草》以后,当代没有真正好的散文诗。这话可能是武断的,也可能遭到许多散文诗从业者的反对甚至谩骂。但我说的是实情。多年来,身边断不了出现一些专门刊发散文诗杂志,翻看之余,总是忍不住摇头叹息。这不是文体歧视,而是那一些数量庞大的散文诗没有一首能够打动我。我以为是当代散文诗本身出了问题,当然也有我个人的审美观及鉴赏趣味的偏差。

我以为,当代散文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或者叫人讨厌、不愿接近的地方:一是过分注重语词的诗意。许多的散文诗,我一看就牙酸,就有点晕乎,那种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塞进诗意的做法,我觉得那是对语言的一种伤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