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之地的文学写作
杨献平
在巴丹吉林沙漠,我的个人生活始终平凡(平淡、卑微、孤独),每天,在尘土中来去,受伤之兽一样掩面行走,在蓝天阳光下,羊只一样温驯。这些年间,我彻底变了一个模样,再不是南太行乡村的那个没长胡子的小伙子了,外表的粗砺和内在的柔软,情感的脆弱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乃至梦想的轻盈和现实的羁绊,自由与规矩的冲突,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而同在的人,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身心当中都存在或者遵循着某一种必须的惯性。……有些人厌倦这里的荒芜、偏僻和萧条,采取多种方式离开,而我...
作者文章归档:杨献平
偏远之地的文学写作
杨献平
在巴丹吉林沙漠,我的个人生活始终平凡(平淡、卑微、孤独),每天,在尘土中来去,受伤之兽一样掩面行走,在蓝天阳光下,羊只一样温驯。这些年间,我彻底变了一个模样,再不是南太行乡村的那个没长胡子的小伙子了,外表的粗砺和内在的柔软,情感的脆弱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乃至梦想的轻盈和现实的羁绊,自由与规矩的冲突,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发生。而同在的人,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身心当中都存在或者遵循着某一种必须的惯性。……有些人厌倦这里的荒芜、偏僻和萧条,采取多种方式离开,而我...
阅读与写作 |
2010 年04期 |
目 录 |
新时期军人青春的集体造像——读王凯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 | 杨献平; | ||
徘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论穆时英小说中的情爱叙事 | 聂廷涛; | ||
趣谈数字的对比作用![]() |
杨春海; | ||
博尔赫斯:无限重写与迷宫叙事 | 白杨; | ||
“她”指代“绿水”吗? | 范学亮; | ||
去显用“藏”话情节 | 杨春锦; | ||
现代诗的形式处理手段——谈&ld... |
稍后,书店及网上有售!
“历史还可以这样去写”
《中国的匈奴》一书,堪称史上迄今为止第一部追溯和展现匈奴民族东方历史渊源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用追忆、猜想、考证、诘问、赞美、痛楚、愉悦等复杂情感,展现了匈奴东方历史变迁及蒙古高原在历史黎明时期的游牧文明。在众说纷纭,甚至将匈奴一贯称之为外族的舆论声中,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和源流探寻,确凿无疑地将匈奴归于华夏血统。并采取断裂与缝合的方式,撷取典籍与传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匈奴在各...
把匈奴的还给匈奴(代前言)
■杨献平
第一次看到匈奴——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正面肯定汉武帝,把匈奴视作侵略西汉疆土和极其残暴的蛮族。这种说法或者说印象至今仍旧在流传。就像欧洲人一贯把匈奴作为丑陋、残暴、文明摧毁者和极端暴力主义者一样——他们对匈奴的认知完全因于某种蜻蜓点水式的普及性教育和通史泛读。而这些教材和通史中关于匈奴的信息,大抵来自司马迁《史记》及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等。因为“毋文书”,也因为在公元4世纪中叶之后的完全消失——使得匈奴历史充满了道听途说...
祁连丹霞
■杨献平
对于大地及其奇诡、灿美的特质与表象来说,人所有的旅行都是冒昧的。可人必须在大地上行走,从这一处到另一处,这种挪移不仅是肉身的,且充满了思想甚至灵魂漂移与历练的气味。2006年春天,我再次来到张掖(甘州)。这是一座至今仍保留了边塞气息乃至拙朴自顾的农耕文化的城市。在夏夜街道上,有很多卖唱者,尤其是用方言唱的那种甘州小调或者民歌,虽然听不懂,但始终给人一种凄苦而哲学的内心感受。隐匿在市区的大佛寺总是在凌晨有钟声传来,不管你在那个角落,都会被惊醒。向西的黑水国旧址遍布汉墓,野鸭从老城墙上空飞过,曲曲折折的阴影像是黑色幽灵,在正午或者傍晚,让人浮想联翩而又心感苍凉。
在张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