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恒鹏

朱恒鹏,教育经历:1999  .7――200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1996.9――1999.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  .9――1996.7,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系,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9――1991.7,  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2006.7  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当代西方理论经济研究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卫生经济学;1999.7――2006.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1991.7――1994.8,莱钢集团公司,助理工程师。学术专著,专著:《前沿思索: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专著,获胡绳全国青年学者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国际经济学》(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9月。译著:《管理经济学导论》(译著),首都经济贸

破除“以药养医”如何可能?


  从浙江遂昌、桐乡等六县市开始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向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很温和的一步。公立医院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路程。

  公立医院当前的一个显著体制弊病是“以药养医”,即卖药收益成为医院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通俗讲就是医院和医生主要靠卖药赚钱来养活自己。“以药养医”在公立医院药品购销和处方行为上主要有以下体现:(1)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很高,全国平均在45%左右,从能够找到的资料看是世界上药占比最高的国家;尽管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只有4.7%左右,在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中属于...

Read more

医师多点执业 挣脱桎梏方可前行


  2009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随后,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2011年7月,卫生部决定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降低门槛,将申请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职称以上降为中级职称以上。

  国家出台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是希望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引到基层和社区,这也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然而三年过去,医师多点执业在各地普遍遇冷,不少省份申请人数不足百人,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零申请”。为何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变“单位人”为&ldq...

Read more

大病医疗如何保障


  理想的医疗保险体制应该在保障基本公平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保障基本公平,一方面要确保人人平等享有,另一方面应该适度向弱者倾斜。其中尤其要防止出现逆向补贴现象,即“穷人补贴富人”的现象。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三四十万元的医疗费用,即便通过基本医保和大病医保补偿60-70%左右,需患者自付的那十多万元也是贫困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有可能实际能够享受大病保险保障的只有富裕人群而非贫困家庭。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出现,可能更好的做法是基本医保全部用于保基本。大病保险完全交给商业保险公司,个人自愿购买。对贫困家庭的保护则通过定向性的大病医疗救助来实现。

 ...

Read more

医药行业价格管制系列:回扣的根源


  这回,讲一讲医院(医生)回扣泛滥的原因,以及如何根除。

  在2008年完成的一篇研究报告《药品供应体系应该完全市场化》中,笔者讲到:“正是加价率管制政策导致了医疗行业药品回扣行为的产生和泛滥。”一位看过这篇研究报告的卫生部门官员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药品回扣是对医生处方职业特权的贿赂,和加价率管制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医生有开具处方的职业特权,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就有收买医生的激励。”

  初看起来这位官员的说法很有道理,由于医生的处方决定了药品的销售量,因此药企有收买医生的激励。但是,药企有给回扣的激励,并不必然意味着医生有...

Read more

为何把牛奶倒入大海


  《为何把牛奶倒入大海》,我在2005年写的一篇经济学科普性的文章,讨论垄断的弊端,政府管制的局限性和弊端,还有差别定价对垄断弊端的矫正作用。2005年我还没有研究医改,今天看来,其中讨论的内容同样适用于医疗行业。以下是正文

  近日和一朋友闲聊,他突然问我为何当年美国的奶牛场主把牛奶倒入海中,廉价卖给工人不好吗?至少还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就是白送也比倒掉好嘛,至少落个好名声!为何倒掉呢?朋友称这个问题困扰他多年,今天希望我能够帮他揭开这个多年的困惑。

  “我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吧”,于是我和朋友开始了一场闲侃。

  一、汤姆把牛奶...

Read more

如何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费 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


  讲一个今年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实际案例:

  儿子下午打篮球回家,说膝盖有点疼,蹲下后起身困难,而且不止一天了,姥姥怀疑是半月板损伤。他母子二人顿时紧张起来,非逼着我带他们去医院看看,而且是直奔某三甲医院,身处北京,就医严重偏向高端,这已是司空见惯了,我也无可奈何,夫人和儿子非此院不可。挂个专家号,专家很有经验,一看就说出原因:“与打篮球关系不大,个子蹿的太快,一年长了20多厘米,难免出现这种情况,没有什么损伤,没有什么问题。”血液化验结果证实了专家的这个判断(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超标的那个化验指标,网上的解释的确是“儿童骨骼发育期…...

Read more

医药分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和应该采取的对策


  本文被限定为讨论如何主动推行“医药分业”。就我本人的看法而言,“医药分业”只是改革的结果或者说目标,而无法作为改革措施。其他方面的改革(医生成为自由执业人,放开医疗服务定价、大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卫生院和社区中心民营化、最终形成民营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到位了,医药分业会作为自然结果出现,无需主动推行;其他方面改革不到位,医药分业是推行不动的,硬推也只能是造假。正如“补偿机制改革不到位,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实行不了,补偿机制改革到位了,根本就不需要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一样。

  政府若欲主动推...

Read more

改善村医服务能力和生存状况的相关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村医的定位。需要承认的事实是,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生是村医而非乡(镇)医。在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乡镇卫生院在整个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中实际上已经无足轻重:就便利程度和经济性而言,它远不如村级诊所,就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而言,它又远不如县医院。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乡镇卫生院的衰败和瓦解并非因为“医改基本不成功”所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必然。因此,对于人口稠密交通发达的平原地区,卫生院合理的发展方向是两个:一部分变成不设住院床位的门诊部,变成和村医功能一样的基层医疗机构;一部分有条件的走向二级医院。政策上不应再强化卫生院,否则只会造成大量的社会...

Read more

医药分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与对策


  通过对北京和上海的零售连锁药企的调研,以及对两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访谈,同时利用两地卫生局公开发布的相关数据,我们的分析结论是:至少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施行医药分业,由社会药店承接社区医疗机构和部分二级医院的门诊售药业务,对人民群众、医疗机构及医生、医药行业和国家四方均有利。

  “医药分开”的实质应该是“医药分业”,让药品从医疗机构剥离出来,实现医、药分工协作,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药品供应保障问题,从而推动医疗费用趋于合理,促进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在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医药分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作...

Read more

今日医患矛盾为何如此严重


  一、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由农耕社会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型,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人口流动性急剧加大,传统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瓦解,新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不管是传统的农耕社会,还是高度行政管控下的计划经济时代,医患之间,不管是过去的患者和传统中医之间,还是计划时代农民和赤脚医生之间、职工和单位卫生室医生之间,都是一种长期关系,因此大家都是在一个熟人社会中生活和活动,在这个熟人社会中,双方都明确的预期到,医生不会太过,患者也不会太过,双方因此建立长期信任。适应这种熟人社会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规范也有效的发挥着规范医患关系的作用。社会转型,流动性加大,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不稳定的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