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邓程

感谢各位光临我的博客,凡转载此博客文章者,请与本人联系。本人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骗子、哑子和皇帝的新装


骗子、哑子和皇帝的新装

邓程

 

诗人肖开愚二十年前就进入了中年,现在还是中年,估计二十年后还是中年。因此他和欧阳江河提出“中年写作”。庆祝伟大的汉语又多了一个词汇,这个词比较好懂,不像欧阳江河和肖开愚的诗那么难懂。

肖开愚的诗真是越来越难懂了。印象中,他中年以前的诗还比较好懂一点。比方现在有一首《嘀咕》,捏着鼻子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

他观察月亮直到双目失明。 /他告诉她他想哭,痛哭。 /她搀扶着他走下图书馆的台阶, /但是,她说,那违背了初衷。

她肩头一震,旦并不懂得话语中的热情。 /她请求他把疲惫的头颅 /垂在她的胸口休息几分钟, /她说:好吗?并落下眼泪。

...

Read more

芙蓉姐姐与中国诗歌届


“恶搞诗坛芙蓉”大快人心

邓程

 

触目惊心 骇人听闻

我尽管在“圈内”以“批判新诗”闻名,可说实话,在“恶搞诗坛芙蓉”事件以前,对赵丽华女士一无所知,也从没看过《诗选刊》。这次第一次听赵丽华的简介,真是吃了一惊:

 

赵丽华,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中国民航》《晶报》《东方新报》《都市女报》《兰州晚报》等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参与主编《中国诗选》《中国诗歌选》。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

 

“诗人!”“国家一级作家!”“评委!”“编辑部主任!”任何一个人要混到其中一个...

Read more

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揭晓


 2007年度好诗榜

    柏 桦 《水绘仙侣》(“中国学术论坛网”)
    宋 琳 《短暂的白昼》等(《城墙与落日》(中法双语诗集),巴黎Caracteres出版社2007年版)
    刀 《美女与摇头丸》(组诗)(“中国艺术批评网”)
    萌 萌 《萌萌的诗》(《诗歌月刊》2007年第3期)
    北 岛 《诗八首》(《上海文学》2007年第7期)
 &...

Read more

2007年度庸诗榜作品


2007年度庸诗榜
崆峒山小记(发表于《星星》2007年第2期)
作者:伊
上去时和下来时的感觉
是非常不同的——
上去的时候
那山隐现在浓雾之中
下来的时候
这山暴露在艳阳之下
像是两座山
不知哪座更崆峒
不论哪一座
我都爱着这崆峒
因为这是
多年以来——
我用自己的双脚
踏上的头一座山

抢自《花火集》(发表于《诗歌月刊》2007年第2期)
作者:徐江

邻居大办丧事
和尚唱了一夜
头一次这么近
领受佛乐熏陶
在路上(发表于《诗歌月刊》2007年第9期)
作者:春
草地
大片的平原
浩荡而杳无边际
这么多绿色
它们不值钱
也不值得我感动
主要是因为
这里不是我的家

漂亮朋友(发表于《诗歌月刊》2007年第9期)
作者:春

...

Read more

邓程回答有关庸诗榜评选问题


邓程回答诗生活网站问题

  1.请具体描叙一下你决定搞这个排行榜或者受邀做评委的前后过程,当时的情形和具体想法。

  邓程:去年年底我去海南开会,碰到何言宏,我们就排行榜之事深入交换了一些看法。这就是我参加2007年评委工作的由来。

  2.哪些作品在初选之列,请介绍一下相应的评选流程。整个评选中,你参与做了哪些事,并对哪些作品发言?如果和庸诗榜作者有个人恩怨,在评选过程中,你是如何回避的?

  邓程:在这项工作中,我做的工作很少。所有作者我全无个人恩怨。不过伊沙的《崆峒山小记》为庸诗榜榜首是我提名的。如果这对伊沙的写作心态有不利影响,我深表歉意。不过《崆峒山小记》确实是一...

Read more

我为什么提名伊沙为庸诗榜榜首


我为什么提名伊沙为庸诗榜榜首

邓程

我不认识伊沙,对伊沙的为人也没什么成见。但选伊沙的《崆峒山小记》为庸诗榜榜首,是我提的名。

在我看来,伊沙不懂诗为何物,这是毫无疑问的。从他的成名作《车过黄河》始,到这首《崆峒山小记》终,产生的都是垃圾而已。《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插腰/右手作眉檐/眺望 像个伟人/至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远去.

真是匪夷所思,这样的东西也叫“诗”。由此可见当今诗歌界的混乱。...

Read more

谈史识


 
谈史识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家必须兼 “史学”、“史才”、“史识”三长。(《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二》)到了清代,章学诚在此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史德”两个字(《文史通义·史德》),这都是常 识了。所谓史才,即编撰史书的才力,简而言之,就是史家的文笔;史学,历史知识;史识,对于历史的看法观点,是研究主体面对研究对象时一种特具的历史眼 光,是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至于史德,当然指的是史家的心术,即史家秉笔直书的胆识和修养。

    刘知己尤其看重“史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

Read more

读《三国》,品人物


读《三国》,品人物

(一)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到其后在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一统于晋,前后约100年时间(184-280。现在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山西人罗贯中。

罗贯中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有丰富的资料储备。有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注文多出本文数倍,增补了许多材料。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历史的史书。同时,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相当...

Read more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新诗


<
style="text-indent: 2em;"><><><>


>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新诗



 一
   
   近百年来对新诗的批评不绝于耳,给新诗带来巨大的压力。[1]尤其是批评者经常以古诗作为参照系,以古诗的辉煌来比衬新诗的衰败。
   最有代表性的是郑敏先生在1993年发表的长文《世纪末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认为:“语言主要是武断的、继承的、不容选择的符号系统,其 改革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她认为新诗成就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