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山东老家济南【21】[散文]
21.长清灵岩寺。
在济南沿着104国道,前行五十公里,看到万德镇,转弯向东,前行六公里,就来到灵岩寺大门。进入灵岩寺,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进入灵岩寺,这里古迹荟萃,佛音袅绕。灵岩寺: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还有奇特的铁袈裟。灵岩寺: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还有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灵岩寺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清朝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乾隆帝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
游客沿山门内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书阁等。殿宇多为明清形制,也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灵岩寺有各种碑刻题记,有四百多处,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最著名的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题刻等。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东晋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七年灭佛,佛寺遂废。孝明帝正光年间,佛寺再兴旺。正光元年:法定禅师来此游览方山,重建灵岩寺之寺院,逐渐兴旺。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丰盛时期。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宏大古建筑群。清乾隆十四年,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显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灵岩寺之【辟支塔】: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五十多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塔基石板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辟支塔:气势雄伟,呈典型的宋代风格。宝塔:乃是灵岩寺之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灵岩寺之千佛殿:因殿内供置众多佛像得名。前檐下立有八根石柱,柱础皆雕刻有龙、莲瓣等纹样,突显唐宋之艺术风格。千佛殿之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这些罗汉塑像:皆坐于80公分高的腰座之上。艺术家们在塑造罗汉像时,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罗汉像:以形写神,重在表现罗汉的个性。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四十几个罗汉:或端恭、或柱杖、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个个准确生动。堪称:栩栩如生,呼之欲动。民国时期,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
【墓塔林】: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一百多座。墓志铭、石碑八十余通。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墓塔林,是一座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墓塔,造型各异,结构细腻。雕刻,内容丰富,技精美绝伦。
春晓泉:位于千佛殿东侧崖壁下,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泉水甘冽,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镜池春晓"即出于此。
卓锡泉,亦名锡杖泉,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
白鹤泉,亦名双鹤泉,旧传法定禅师寻水时,经山中樵夫指点,于双鹤呜处见泉,故名。卓锡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寺院东北里许,有"灵岩第一泉"之称。于悬崖壁立、杂木丛生处见一石窦,泉水以露珠般泄出,叮咚作响,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
袈裟泉:位于转轮藏遗址东侧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断,为寺院主要饮用水。该处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鱼戏游,曲廊环绕,别有情趣。袈裟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位于寺院西南数里处,因泉旁长有千年青檀树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临村落,檀因泉润,泉因檀名,泉水旺涌,终年不息,为灵岩村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飞泉:位于灵岩寺崇兴桥南里许,因泉水从崖壁缝隙中泄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润水滴,又称此处崖壁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来,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写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的诗句。由于景色壮美,古时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岩寺景区石中含窍,地下藏机,泉水飞瀑不胜枚举。除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被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双鹤泉、白鹤泉、甘露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黄龙泉、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之列。
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山原名方山,因山顶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灵岩山:山之阳,是葱茏的灵岩峪,山峦向东西两侧延伸,灵岩寺坐落翠谷之中 。
【待续】
黄盟原创。
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