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湖南第三产业结构的建议


改善湖南第三产业结构的建议

 

 

一、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特征

2013年以来,湖南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发展后劲增强;经营状况得到改善,收入不断增加;不断调整结构,总体特征、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人员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趋于良性发展。2018年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特征明显:第三产业超过经济总量一半,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为主体,地区结构:长沙占优势,行业结构:贸易业占四分之一,人员结构:相对稳定,资产结构:金融居多,负债结构:房地产占首位,收入结构:贸易业接近半数。

二、湖南省第三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1、市州企业分布不平衡。法人单位从14个市州来看,法人单位个数占比低于5%的有:张家界1.8%、湘潭3.6%、湘西3.9%、怀化4.1%、娄底4.3%,大湘西地区比例都不高。2018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105家,年内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全年直接融资总额2819.9亿元,其中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208.2亿元。全省境内上市公司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和岳阳衡阳常德,其余市州有零星分布,作为全省人口最多的邵阳市,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对于西部大开发,壮大全省第三产业十分不利。

2实体经济后劲不足。全省经济总量增速2018年回落到7.8%,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先行指标看,发展预期不稳。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月份的51.9%,持续下滑至12月的49.4%12月湖南PMI指数比11月和10月也分别回落了0.3个和0.8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018年最后5个月持续下滑,全年上涨3.2%,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看,部分行业回落幅度较大。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回落6.5个和1.3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

3、消费热点匮乏2018年,全省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增长,但消费热点匮乏,回升动能较弱。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年内高点下滑了1.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新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同比仅增长7.3%,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部分重点消费品类增速回落态势比较明显。限额以上法人零售额中,除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增长有所加快外,占比最大的汽车类零售额仅增长6.1%,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服装类、家电类、中西药品类、烟酒类等重点消费品增幅均出现放缓。同时,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销售比较低迷。 

4、第三产业投资低迷。湖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0.0%。第一产业增长22.7%、第二产业增长28.2%、第三产业仅增长1.7%。其中国有投资下降8.0%,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0.1%。第三产业分行业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下降44.3%,批发和零售业投资下降33.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4.1%。受各种资本对当前市场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的影响,湖南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较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资本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融资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三、改善湖南第三产业结构的建议

1、培育龙头企业,壮大行业主体。龙头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带动产业升级、行业创新和社会创业的生力军,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引领和辐射效应。全省各级职能部门要参照“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特色,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强化内引外联,力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加盟落户,为打造行业龙头创造条件。科学选择和积极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自主品牌响、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行业主体,提升服务业整体规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抓好产业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新兴服务业企业将第二总部落户湖南,发展总部经济,在金融、服务贸易、云计算、大数据、研发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着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短板、行业短板和要素短板,保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2、减轻企业负担,惠及实体经济。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后,我省第三产业税收实现了有效减负,但与当前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仍存在一定减负空间。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规范行政监管,避免行业恶性竞争,降低企业中间成本;切实完善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好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降低社保费率以及中央新一轮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依法依规对一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实行税费缓缴政策。清理规范涉企中介收费和各种保证金,建立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的补偿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不随意抽贷压贷断贷。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赔偿力度。加强政务诚信和法治政府建设,集中整治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违约拖欠民营企业款项行为。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经常性规范化政企沟通机制,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市州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引导扩大民间投资。落实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部署,对民间投资进入资源开发、交通、市政等领域,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取消最低注册资本、股比结构等限制,力争民间投资占比达60%以上。建立全省吸引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定期梳理PPP项目清单,形成面向社会资本定期推介项目长效机制。

3、营造公平环境,增强整体实力。第三产业行业广,门槛低,经营方式灵活,是各种经济成分最活跃的发展领域。如何激发经济活力,营造各种经济成分以同等条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地位,对于服务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公平竞争环境,不仅仅是解决市场准入的问题,更要在统一市场环境中,真正做到各种经济成分实施同等的行业政策和行业监管。

4、促进消费升级,夯实发展后劲。一是补基础设施短板。应在保持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力度不减、强度不降的同时,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机遇,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出台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项目清单,加强有利于补短板增后劲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加快推进已纳入规划的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展开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补齐我省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商务、人力资源等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大对在建项目的资金保障,鼓励盘活存量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在建重点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合理保障规范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加强政银企对接,加大重点优质项目的推介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等精准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按照《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各项具体措施落地落实,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积极培育壮大体育、休闲、家政等新兴消费热点,着力扩大限上企业规模,优化限上企业结构,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企业,继续抓好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健全诚信体系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是激发释放消费潜力。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放宽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好降低汽车、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政策,全力推进5G商用部署。积极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热点。加强5G、农村4G网络、光纤宽带设施建设。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扩大优质企业发债支持补短板项目建设,重点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

5、推进创新开放,加快培育动能。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加强平台建设,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长株潭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批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省内高校作用,合理用好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紧落实一批能带动和解决当地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吸引一批湘商企业总部、项目回归湖南。着力稳定外资外贸。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废止、修订与现行开放政策不符的文件。推进口岸提效降费,加快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设立湖南自贸试验区。

 

                     作者:湖南省邵阳市统计局  范跃东

《邵阳市统计》2021年第3期,20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