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研究


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研究

 

2018年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特征明显:第三产业超过经济总量一半,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为主体,地区结构:长沙占优势,行业结构:贸易业占四分之一,人员结构:相对稳定,资产结构:金融居多,负债结构:房地产占首位,收入结构:贸易业接近半数。湖南省第三产业的结构性问题有:市州企业分布不平衡实体经济后劲不足消费热点匮乏第三产业投资低迷为了改善湖南第三产业结构,建议:培育龙头企业,壮大行业主体减轻企业负担,惠及实体经济营造公平环境,增强整体实力促进消费升级,夯实发展后劲推进创新开放,加快培育动能。 

一、湖南省第三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湖南省第三产统计的指标包括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绝对数指标包括固定资产价值、从业人数、投资额和活动成果。相对数、平均数是在绝对数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比如:人均GDP、人均工资等。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完整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指标的设计和选择上,突出重点,避免指标相互重叠,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作为指标引入体系;现阶段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在第三产业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既要体现全省各地区发展的统一性,又要兼顾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既要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又要考虑其可比性;既要考虑指标的稳定性,又要考虑其敏感性;既要考虑指标的可得性,又要考虑指标的可靠性。为了分析连贯,为了第三次、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我们选取了总量指标,并以经济普查方案公布的指标体系为主进行分析研究。

二、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特征

2013年以来,我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发展后劲增强;经营状况得到改善,收入不断增加;不断调整结构,总体特征、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人员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趋于良性发展。本文依据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结合2019年湖南省统计公报和对部分县市区调研情况,对湖南省第三产业结构开展研究。

2.1 总体特征:第三产业为主体

湖南省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3年的第一产业占12.7%、第二产业占47.0%、第三产业占40.3%变化为2018年的8.5%39.7%51.8%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1.9%44.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8%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40.9%55.1%,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4%。可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中东部向西产业转移,湖南省工业体量扩张,实力增强,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和“工业推动”色彩浓厚,三次产业“三、二、一”格局形成并强化。近年来,湖南省逐渐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现代服务业的培育,第三产业超过半壁江山。

2.2 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为主体

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 62.28万个,与2013年湖南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长54.1%;从业人员1350.08万人,下降0.3%;产业活动单位71.40万个,增长45.5%;清查的个体经营户445.07万户,增长28.0%。其中:全省共有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 49.85万个,占经济普查法人单位总量的80.0%;清查的个体经营户367.38万户,占经济普查总量的82.6%,说明经济普查总量的八成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代表了经济增长结果的方向和速度。

从所有制结构看:内资企业法人单位占99.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2%,外商投资企业占0.1%。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0.5% ,集体企业0.4 %,股份合作企业0.1%,联营企业0.1%,有限责任公司11.2%,股份有限公司2%,私营企业85.4%。私营企业构成企业法人单位的绝对主体。相对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私营企业增长108.73%,有限责任公司增长24.74%,股份有限公司增长41.93%。其余均大幅下降:国有企业下降96.11%  ,集体企业下降70.01%,股份合作企业下降70.67%,联营企业下降60.2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下降幅度也超过二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占有绝对优势,1978年,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比达95.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对税收贡献达63.1%,创造的增加值接近60%,成为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贸易业为例:改革开放前,全省商贸企业主要是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80年代全省进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的改革,私有企业、个体户快速发展。90年代后对外开放,1994 年,湖南平和堂百货商店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中外合资商业企业。2000年引进法国家乐福,2001年引进德国麦德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投资湖南批发零售企业的数量更是快速增长。截止2018年底,全省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达12.8万家,占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82.6%,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分别为84家和108家。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   

2.3 地区结构:长沙占优势

根据三经普、四经普一贯作法,地区的划分: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湘南地区包括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洞庭湖地区包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大湘西地区包括邵阳市、张家界市、怀化市、娄底市、湘西自治州。不管是单位数,还是从业人员,长沙市都是绝对老大,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岳阳排第二。

2018年末,长株潭地区拥有法人单位22.84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36.6%,比2013年末提高了8.1个百分点;湘南地区11.77万个,占18.9%,降低了2.9个百分点;洞庭湖地区14.18万个,占22.8%,降低了3.6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13.49万个,占21.8%,降低了1.5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地区是:长沙市17.15万个,占27.5%;岳阳市5.40万个,占8.7%;常德市4.95万个,占8.0%

2018年末,长株潭地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89.78万人,占36.3%,比2013年末下降了1.5个百分点;湘南地区275.94万人,占20.4%,上升了0.3个百分点;洞庭湖地区295.06万人,占21.9%,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273.94万人,占20.3%,上升了1.2个百分点。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市州是:长沙312.20万人,占23.1%;岳阳126.61万人,占9.4%;衡阳116.78万人,占8.7%。具体情况见表1

 

1  按地区分组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

 

2018年(万人)

其中:女性

2013年(人)

增长(%

合 计

1350.08

517.64

13541601

-0.30

长株潭地区

489.78

188.28

5120564

-4.35

 

312.2

124.51

3386137

-7.80

 

107.01

38.93

1068335

0.17

 

70.57

24.84

666092

5.95

湘南地区

275.94

107.63

2726146

1.22

 

116.81

42.85

1235405

-5.45

 

78.85

30.87

845787

-6.77

 

80.28

33.91

644954

24.47

洞庭湖地区

295.06

110.53

3114981

-5.28

 

126.61

45.23

1330018

-4.81

 

100.15

38.46

1036989

-3.42

 

68.3

26.84

747974

-8.69

大湘西地区

273.94

108.08

2579910

6.18

 

99.9

41.16

807025

23.79

张家界

18.58

8.17

191853

-3.16

怀 

55.4

21.69

558171

-0.75

 

68.09

23.99

697648

-2.40

湘西自治州

31.97

13.07

325213

-1.70

2.4 行业结构:贸易业占四分之一

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行业,包括:1、批发和零售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住宿和餐饮业;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1、教育;12、卫生和社会工作;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从占比来看:第三产业占二三产业80%,其中超过10%的有:批发和零售业占24.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11.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0.5%。这3个行业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将近一半。法人单位从增速来看:第三产业法人单位2018年共49.85万个,比2013年增长57.52%。增长一倍以上的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3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3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7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4%。只有2个行业下降: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2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下降19%。具体情况见表2

2  湖南省第三产业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户

 

法人单位

个体经营户

2013年个数

2013

数量

(万个)

比重

(%)

数量

(万个)

比重

(%)

法人单

位(个)

增长

%

个体户

数(个)

增长

%

合 计

49.85

80

367.38

82.6

316463

57.52

2851530

28.84

批发和零售业

15.49

24.9

170.95

38.4

91397

69.48

1510987

13.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37

2.2

41.63

9.4

6402

114.00

523203

-20.43

住宿和餐饮业

1.16

1.9

49.29

11.1

9228

25.70

258913

90.3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49

4

1.94

0.4

5672

339.00

16263

19.29

金融业

0.2

0.3

0

0

1054

89.75

0

0.00

房地产业

2.07

3.3

31.83

7.2

11361

82.20

29949

962.8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53

10.5

16.17

3.6

24175

170.11

81170

99.2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4.54

7.3

1.2

0.3

13489

236.57

13528

-11.3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65

1

0.42

0.1

3866

68.13

297

1314.1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33

2.1

40.21

9

7827

69.92

280378

43.41

教育

3.18

5.1

2.81

0.6

21741

46.27

8359

236.16

卫生和社会工作

1.19

1.9

3.52

0.8

16035

-25.79

16806

109.4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42

3.9

7.41

1.7

14474

67.20

70814

4.64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23

11.6

0

0

89742

-19.44

0

0.00

2.5 人员结构:相对稳定

分地区看:对比2013年,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第二第三产业共1350.08万人,增长-0.3% 14个市州除了永州增长24.47%、邵阳增长23.79%之外,增长率都在正负一位数之间。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764.64万人,增长17.62%。只有3个行业下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下降21.31%,住宿和餐饮业下降17.25%,批发和零售业下降5.85%,其余不同程度增长。增长50%以上的行业有:金融业57.92万人,增长828.8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5.19万人,增长94.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8.58万人,增长67.9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4.27万人,增长50.95%

2.6 资产结构:金融居多

这次普查,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18110.6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45670.99亿元,占20.94%;第三产业172439.63亿元,占79.06%。第三产业中,占资产最多的3个行业是:金融业66167.31亿元,占38.3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8121.8亿元,占16.31%;房地产业24704.4亿元,占14.33%。占资产最少的3个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25.88亿元,占0.19%;住宿和餐饮业836.23亿元,占0.4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89.12亿元,占0.98%。具体情况见表3

3 湖南省第三产业按行业分组的资产负债和收入

 

法人单位

法人单位

企业法人单位

法人

单位

法人

单位

企业法人单位

资产总计(亿元)

负债合计(亿元)

营业收入(亿元)

资产总计

%

负债合计

%

营业收入

%

合 计

172439.63

58549.07

32329.63

100

100

100

批发和零售业

9393.47

4700.64

15676.89

5.45

8.03

48.4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0562.73

6413.7

1384.79

6.13

10.95

4.28

住宿和餐饮业

836.23

464.11

468.39

0.48

0.79

1.45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734.39

600.43

1151.7

1.01

1.03

3.56

金融业

66167.31

3092.22

38.37

 

9.56

房地产业

24704.4

18967.46

4948.37

14.33

32.40

15.3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8121.8

14976.34

2217.48

16.31

25.58

6.8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723.1

1572.91

1328.57

2.16

2.69

4.1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1943.29

6627.29

642.86

6.93

11.32

1.99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325.88

98.98

266.98

0.19

0.17

0.83

教育

3718.98

558.94

293.73

2.16

0.95

0.91

卫生和社会工作

2426.67

1118.72

228.32

1.41

1.91

0.7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689.12

569.11

629.33

0.98

0.97

1.9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092.26

1880.44

0

4.11

3.21

0.00

2.7 负债结构:房地产占首位

这次普查,法人单位负债合计79044.1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20495.12亿元,占25.93%;第三产业58549.07亿元,占74.07%。第三产业中,占负债最多的3个行业是:房地产业18967.46亿元,占3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976.34亿元,占25.5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6627.29亿元,占11.32%。占负债最少的3个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8.98亿元,占0.17%;住宿和餐饮业464.11亿元,占0.79%;教育558.94亿元,占0.95%

2.8 收入结构:贸易业接近半数

这次普查,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80140.6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47810.99亿元,占59.66%;第三产业32329.63亿元,占40.34%。第三产业中,占营业收入最多的3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5676.89亿元,占48.49%;房地产业4948.37亿元,占15.31%,金融业3092.22亿元,占9.56%。占营业收入最少的3个行业是:卫生和社会工作228.32亿元,占0.7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66.98亿元,占0.83%;教育293.73亿元,占0.91%;充分显示教育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此外,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本来就是非营利性组织,没有营业收入。

批发和零售业接近整个第三产业营业收入一半,作为营业收入龙头,商品交易市场火爆。2018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09个,商品成交额达4030.89亿元,市场营业面积达1129.74万平方米。其中,综合市场有124个,商品成交额占比为43.4%;专业市场185个,商品成交额占比为56.6%;商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56个,100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6个。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钢材大市场、长沙马王堆农产品市场、长沙市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中南汽车世界等更是享誉三湘。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基本涵盖所有门类,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便利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湖南省第三产业的结构性问题

3.1 市州企业分布不平衡

法人单位从14个市州来看,法人单位个数占比低于5%的有:张家界1.8%、湘潭3.6%、湘西3.9%、怀化4.1%、娄底4.3%,大湘西地区比例都不高。2018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105家,年内新增境内上市公司4家。全年直接融资总额2819.9亿元,其中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208.2亿元。全省境内上市公司集中在长株潭地区和岳阳衡阳常德,其余市州有零星分布,作为全省人口最多的邵阳市,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对于西部大开发,壮大全省第三产业十分不利。

3.2 实体经济后劲不足

全省经济总量增速2018年回落到7.8%,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先行指标看,发展预期不稳。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月份的51.9%,持续下滑至12月的49.4%12月湖南PMI指数比11月和10月也分别回落了0.3个和0.8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2018年最后5个月持续下滑,全年上涨3.2%,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看,部分行业回落幅度较大。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回落6.5个和1.3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

3.3 消费热点匮乏

2018年,全省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增长,但消费热点匮乏,回升动能较弱。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年内高点下滑了1.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新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同比仅增长7.3%,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部分重点消费品类增速回落态势比较明显。限额以上法人零售额中,除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增长有所加快外,占比最大的汽车类零售额仅增长6.1%,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服装类、家电类、中西药品类、烟酒类等重点消费品增幅均出现放缓。同时,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销售比较低迷。 

3.4 第三产业投资低迷

湖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0.0%。第一产业增长22.7%、第二产业增长28.2%、第三产业仅增长1.7%。其中国有投资下降8.0%,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0.1%。第三产业分行业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投资下降44.3%,批发和零售业投资下降33.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4.1%。受各种资本对当前市场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的影响,湖南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较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资本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融资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四、改善湖南第三产业结构的建议

4.1 培育龙头企业,壮大行业主体

龙头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带动产业升级、行业创新和社会创业的生力军,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引领和辐射效应。全省各级职能部门要参照“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特色,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强化内引外联,力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加盟落户,为打造行业龙头创造条件。科学选择和积极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自主品牌响、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行业主体,提升服务业整体规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抓好产业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新兴服务业企业将第二总部落户湖南,发展总部经济,在金融、服务贸易、云计算、大数据、研发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集聚区和产业集群,着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短板、行业短板和要素短板,保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4.2 减轻企业负担,惠及实体经济

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后,我省第三产业税收实现了有效减负,但与当前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仍存在一定减负空间。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规范行政监管,避免行业恶性竞争,降低企业中间成本;切实完善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好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降低社保费率以及中央新一轮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依法依规对一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实行税费缓缴政策。清理规范涉企中介收费和各种保证金,建立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的补偿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不随意抽贷压贷断贷。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赔偿力度。加强政务诚信和法治政府建设,集中整治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违约拖欠民营企业款项行为。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经常性规范化政企沟通机制,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市州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引导扩大民间投资。落实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部署,对民间投资进入资源开发、交通、市政等领域,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取消最低注册资本、股比结构等限制,力争民间投资占比达60%以上。建立全省吸引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定期梳理PPP项目清单,形成面向社会资本定期推介项目长效机制。

4.3 营造公平环境,增强整体实力

第三产业行业广,门槛低,经营方式灵活,是各种经济成分最活跃的发展领域。如何激发经济活力,营造各种经济成分以同等条件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地位,对于服务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公平竞争环境,不仅仅是解决市场准入的问题,更要在统一市场环境中,真正做到各种经济成分实施同等的行业政策和行业监管。

4.4 促进消费升级,夯实发展后劲

一是补基础设施短板。应在保持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力度不减、强度不降的同时,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机遇,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出台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项目清单,加强有利于补短板增后劲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储备,加快推进已纳入规划的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展开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补齐我省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商务、人力资源等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短板。

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大对在建项目的资金保障,鼓励盘活存量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在建重点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合理保障规范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加强政银企对接,加大重点优质项目的推介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等精准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按照《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各项具体措施落地落实,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积极培育壮大体育、休闲、家政等新兴消费热点,着力扩大限上企业规模,优化限上企业结构,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企业,继续抓好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健全诚信体系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是激发释放消费潜力。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放宽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好降低汽车、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政策,全力推进5G商用部署。积极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热点。加强5G、农村4G网络、光纤宽带设施建设。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扩大优质企业发债支持补短板项目建设,重点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

4.5 推进创新开放,加快培育动能  

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加强平台建设,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长株潭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批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省内高校作用,合理用好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紧落实一批能带动和解决当地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和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吸引一批湘商企业总部、项目回归湖南。着力稳定外资外贸。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废止、修订与现行开放政策不符的文件。推进口岸提效降费,加快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设立湖南自贸试验区。

 

     课题组:邓联日(组长)、汤艳丽、范跃东(执笔)、刘超

     《邵阳市统计》2021年第3期,2021126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1月版,综合卷、第三产业卷

2、湖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一号到第七号

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2018年度

4、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42019年度

5、国家统计局网站、湖南统计信息网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