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意思是:对仇人不痛恨的人不是君子,对敌人不狠毒的人成不了大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做丈夫和君子,就是“宰相肚里可撑船”。

这是两句完全相反的话,怎么就混淆到一块了呢?而且很多人以为原话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被后代篡改的,其实恰恰相反!

追根溯源,“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演变而来的.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在明清的文艺作品中应用非常非常广泛,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马致远《汉宫秋》杂剧第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等等……

所以,“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才是正宗的原版谚语。

那这句谚语又是怎么形成的?

宋朝覆灭,来到了蒙古统治的元朝,统治阶级第一件事就是全面否定我们汉人的价值体系,文化体系,道德观念,否定儒家思想,打造自己的文化,于是就诞生了“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样谚语,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无奸不成商,”“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等等。

由于类似的谚语和我们几千年的观念相悖,更是对儒家思想的挑战,元朝覆灭后,到了明朝,国家又回到了汉人的手里,儒家文化践行者也开始着手恢复观念积极向上的正统思想,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否定元朝那些邪门歪道的流氓话语,谐音代替就是其中之一,比如:用“度”将“毒”代替,下句改了,上句肯定也要改,就用“量”将“恨”代替,那原谚语“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演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思马上就变得高大上,积极向上。但是到我们这个年代“量”将“恨”代替了,但是“毒”依然是那个“毒”,所以,全句就变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前一句和后一句的意思没有和关系,变得不伦不类,但是依然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