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正确打开方式


  每至年末大多数公司都会做员工满意度调查,从问卷设计、发放、采集到统计分析,一般来说,这项工作涉及范围之广,动用资源之多不在少数。先说范围,大多数公司为确保调查结果客观,所取范围至少占所有员工三分之二以上,再说资源,虽然信息化节约了问卷制作以及纸张成本,但以每位员工填写问卷15分钟计,以120人的一家企业来说,约80人参加这项调查,共计用时约20小时,相当于占用了两个半人日,当然,这还不包括设计、组织以及统计与分析等的开支,尽管如此,企业依然非常乐意年复一年的做这样的工作,尽管部分企业每年的问卷还都可能是一样的,但不知有多少人考虑过,让员工满意真的那么重要么,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员工满意?

  大体上,如果您略懂管理学,标准答案会告诉我们“员工第一,顾客第二,股东第三”,因为美国西南航空的成功案例中就是这么回答的,有了满意的员工,他们才能以最大的热情让顾客满意,良好的业绩自然会带来股东的满意,由此结论,促使企业获得更大收益的原因就是员工的满意。但有,有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员工满意一定会带来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度提高一定能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呢?很遗憾,几乎很少有这方面的数据,相反,我们在一些服务型企业却看到,舒适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待遇却让员工生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工作状况,其工作绩效并不高,如何谈得上从员工满意到顾客满意呢?所以,尽管员工满意非常重要,但单纯的追求员工满意确是一个伪命题,企业了解员工满意的状况,背后真实的目的应该是那些可能带来顾客满意的员工满意度水平如何?

  这些年,在看过大大小小近千家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大多数满意度水平都在95%以上,而且年年走高,成绩颇好,但企业业绩却不尽如满意度一般,甚至有些是年年走低,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前面说的,企业是否真的清楚什么是满意度调查有关,调查过程的把控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项工作。企业在设计问题时哪怕有意识的选取那些员工满意了顾客就能满意的因素,认为这样的问卷结果必然与企业业绩有关联,其实远远不够,因为满意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模糊概念的词,比如喝一碗粥,有人认为能裹腹即满意,而有人认为满意度取决于粥的适口性与营养成份,甚至有人认为除了粥本身的口感与营养甚至喝粥时的环境都是满意与否的决定因素,所谓众口难调,看看,喝一碗粥尚有这么大的不同,更难说对于处于复杂工作环境中诸多欲求的员工了。那您一定会说,即然差异这么大,也没见每次满意度调查能差到哪里去啊?大多数人给的分数差异都不大,说对了,这正是调查的另一个难点,如果不是决定离开公司,决定砸企业的锅,大多数人在填写问卷时都会不自主的与自己同类的人员靠齐,给出相近的分值,而不是任性的填上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是无记名的问卷,因为员工往往也知道,在不少企业中,哪怕这种无记名的问卷,调查方也总有办法能找到那个填写了令人不痛快的答案的人,填同类人员可能的答案,这样即不显得太过突出也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企业得到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员工心里修正后的值,这与真实的结果会有一定差距。这样的结果让我们看到,在相当数量的企业中,员工满意度调查几乎成了鸡肋,不做觉得少了点什么,做了又觉得当不得真,至于那些连续三年满意度年年走高的企业,中间有没有人力资源部门对统计值的进一步修饰,就更难查证了。

  说了这么多,是否要我们就此放弃不再做满意度调查?大错特错,管理的要义并非消灭问题而是解决问题,要使员工满意度调查这项工作成为企业业绩成长的助力,对满意度调查的全过程管理是需要技术支撑的,做做样子的调查除了白白耗费资源,起不了任何作用,相反,还可能混淆视听,导致企业做出错误决策,只有在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及统计分析各阶段均要方法得当,严格执行方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通过员工访谈找到与员工满意度关联性高的因素是大多数企业进行问卷设计时采用的方法,难的是这些因素与最终可能产生顾客满意的关联度,问题的设计角度,精细化程度等,比如企业如果想对给出的薪酬在员工心中的感受进行调查,一家企业问你对当前的薪酬是满意、一般、不满意,而另一家企业是这么问的,你对当前的收入:①收入刚好够日常的消费;②靠收入勉强为生;③很低的;④没有安全感的;⑤少于我应得的;⑥收入太低了;⑦丰厚的;⑧不公正的;⑨足够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您认为哪家企业更能全面的获得需要了解的信息呢?所以问卷本身的设计很重要,篇幅有限,这里不介绍问卷的设计技术,但可介绍几个成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测量工具。它们包括:

  “工作描述指数法”,这是由Brayfield&Rothe编制而成,主要衡量工作者一般的工作满足,它是一份综合满意度调查表,对薪酬、晋升、管理、工作本身和公司群体都有各自的满意等级,可用在各种形式的组织中。

  “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量表”简称MSQ,是由Weiss、Dawis、England&Lofquist编制而成,量表分为短式20题和长式120题。它的特点在于工作满意度的整体性与构面都得到完整的衡量,但缺点在于对于120题的长式,受测者是否有耐心和够细心,当然,误差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甄别。

  “彼得需求调查表”,适用于管理层人员,其提问集中在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两句,即问当前也问理想状态,适用于管理人员。

  “工作说明量表”简称JDI,由Smith,Kendall&Hullin编制而成,可衡量工作者对工作本身、薪资、升迁、上司和同事等五个构面的满意度,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受测者也可以容易回答,国内学者采用JDI量表者较多。

  “SRA员工调查表”又称SRA态度量表,是由芝加哥科学研究会编制而成,包括44个题目,可测量工作者对十四个工作构面的满意度。

  “工作诊断调查表”简称JDS,由Hackman&Oldham编制而成,可测量工作者一般满意度、内在工作动机和特殊满意度(包括工作安全感、待遇、社会关系、督导及成长等构面),此外,可同时测量工作者的特性及个人成长需求强度。

  “洛克、阿莫德和菲德曼量表”,由洛克提出的员工满意度构成的10个因素:工作本身、报酬、提升、认可、工作条件、福利、自我、管理者、同事和组织外成员。阿莫德和菲德曼提出,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上司、经济报酬、升迁、工作环境和工作团体。

  “盖洛普Q12量表”,源于美国盖洛普公司,通过对健康企业成功要素的相互关系近40年研究,建立了“盖洛普路径”,描述了员工个人表现与公司最终经营业绩,公司价值增值之间的路径。Q12量表用12个关键问题反映员工的保留、利润、效率和顾客满意这四个硬指标。

  尤其最后的这个Q12工具,也是员工敬业度测量工具,正因为它在员工满意度与企业增值之间搭建了路径,也常常被企业辅之以其他工具,用来作为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工具,解决前面提到的仅有满意的员工未见满意的顾客,这一尴尬的局面。

  调研控制中,问卷的采样同样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样本量的覆盖面决定了结果最终所代表的人群,假设你调查时恰逢营销人员均出差在外,可想而知如果依结果制定的人力资源政策出台后,来年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未必会如预期得到提升,因为你的样本量中就缺少了他们这一组人,这是调查的硬伤。调研问卷的发放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无记名条件下,线上问题较纸质问卷采集效率及保密性相对好一些,尽管如此,采集前的动员工作依然是不可忽略的,明确采集目的,解除员工顾虑是获得真实结果的保证,当一个人被告知这项活动的目的,以及自己的活动在此中的意义,给自己所带来的后果,与简单的被通知填写问卷,两者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而在做统计分析时,前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最终我们在企业见到的往往几个综合的满意度的值,如薪酬满意度99.2%,培训满意度99.8%,……综合满意度99.7%等,试想想,如果让您将一家企业的综合满意度由98.2%提升至98.5%,该如何做?您可能会给出一大堆0.3个百分点增长的举措,但如果要细究倒底是哪项举措引起的变化,这往往会变得很难解释清楚,而分类分析则是解决这个难点最好的办法,这需要先将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在一家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企业中,经分类分析我们往往会发现,并非所有类别的人员都对薪酬不满意,很可能技术人员不满意但辅助人员却非常满意,分类分析对于前面提到的员工真实意见采集也有很大帮助,要知道,尽管员工可能填写“别人”而非“自己”的意见,在样本量足够大时,结果依然是真实有效的,因为对于问卷调查,我们更关注不同类别人员的意见,这才有利于后续政策的制定。

  在提升满意度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同样用薪酬为例,工资越高是不是越好呢?以深圳地区2018年月平均工资9309元为基准,一家快消品公司如果觉得自己很土豪,对营销人员给出8000的固定工资,结果会如何?您会遗憾的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员都不再愿意顶风冒雨的往外跑客户了,因为高工资低绩效对他们来说多付出的辛苦回报还不如安逸的呆在办公室里,真正能令营销人员满意的薪酬是上不封顶具备无限相象空间的低工资高绩效的薪酬结构,即然低工资高绩效这么好,那同样这家公司,这一政策放在研发人员身上又会怎样呢?于是您会再次遗憾的发现,那些可能为企业打下根基,做基础研究的工作再没人愿意做了,所以,仅仅关注员工综合满意度您永远都无法发现问题,不同类别员工的满意度的提升是否带来工作业绩的提升,才是企业增值的关键。

  当然了,企业在员工满意度管理实务中还常遇到一个情况,高薪引入一个成熟人才,前一两年表现还不错,但后面表现出来的工作绩效是越来越差,而工资还不能降,一降就易生怨怼,实在忍无可忍最终只好一拍两散,这常常是一些空降兵的遭遇,原因在于再高的薪酬,经过刚开始的兴奋后,就进入适应期了,直至不再感到高薪的高,所以对于员工满意度的管理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工具方法的多样性与战略相配合,即员工满意度的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工具与方法,具体到这类空降兵说来,还需要其他的工具加以辅助,如更有挑战的工作、个人成就、长期激励等等。

  说了这么多,您打算今年如何管理的自己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