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六)


 为政者不能没有权威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诛,若是安治矣,未也,是何也?曰:形势器械未具,犹之不治也。形势器械具四者备,治矣。这是管仲在《管子》七法篇里的开头一段话。意思是:正确的主张不能用,错误的主张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罚;像这样而能治理好人民的,从来没有过。正确的坚决采用,错误的坚决废止,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就可以治理好了吗?还不能。为什么?因为,不具有军事力量和军事器械,仍然不能治理好。有了军事力量和军事器械以后,再具备上述四项,那就可以治理好了。

管仲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讲的许多东西都是非常实用的。他认为,当政者对待功过是非不能有半点的模糊,因为这就是导向,是当政者的价值取向。然而,仅有这些还是不行,因为要想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行赏功罚过,实行国家的法律,没有相应的武装力量做保障是不行的。否则,有故意滋事者,你无可奈何,有外敌进犯者,你束手无策,你无法掌控大局,还怎么赏功罚过。这就是管仲最实际之处。

从大处讲就这么简单,但具体做起来,还是非常需要知识、经验和才干的。首先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体系,要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都有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否则,模糊的领域越多,混乱的程度就越大。只有把是非都明确了,才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功?什么是过?回顾人类数千年的历史,由于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历史局限性,是非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都知道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故事,在他们之前,西方还处于封建社会,多数国家都是政教合一的政府,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都是教会的首领,教义即法律。从教义的角度来讲,多少年来一直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动的,谁要说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那就等于是对整个教义的颠覆,是宗教和政府所不容许的。因此,哥白尼伽利略在那个时代,是以大无畏的勇气提出“日心说”,尽管以令人折服的观测数据和事实说话,还是遭到了教派和政府的强力打压。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同于科学家,他们的主张必须适应于当代人们的普遍认知水平,但又不能拘泥于这个水平。就象管仲在他那个时代,如果让他提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时,奴隶主贵族社会是从氏族社会发展而来,奴隶主贵族就是一个大家庭,长幼尊卑都很明确,人民群众也都附属于这个贵族大家庭,你要说人民和奴隶主一样,奴隶主肯定反对,认为你说的不正确,就连奴隶自己也不认为和奴隶主是平等的。所以管仲看到了人民百姓的重要性,知道没有人民,就没有统治,也就没有统治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他看不到他们之间的平等性,即使看到了也不能说平等,只能说为了统治者自己的利益,也应该好好对待人民。这样既迎合了统治者的思想,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渴求,双方都满意了,也就上下同心了。可以说,这就是管仲的聪明和伟大之处。

总之,作为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必须树立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还能满足民众愿望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等思想观念,构建正确的思想体系,并有一整套量化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实施赏罚分明的治国策略。治理一个国家是这样,治理一个单位也是这样,光有制度还不行,还要有标准,有任务目标,有运行机制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才能保障一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否则,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工作就没有效率,经营就没有效益,这个单位就会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