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无限(如何理解智慧城市)上


  张意:环球华人,华人心声,你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环球华人节目,我是主持人张意。

  高楠:各位好,我是主持人高楠。

  张意:今天我们要特别关注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了,就在1月14号,2018首届中国智慧社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本次大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司的支持下,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中国信息界杂志社承办,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特色小镇规划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鼎力支持。

  那么,说到智慧城市可能很多朋友都会了解去年中国有几个热词在科技创新领域:第一是人工智能;第二像互联网大会每年乌镇也是非常热的,智慧城市这几年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也都是非常热,这次大会是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智慧社会为主题,通过论坛还有平行分论坛的形势,深入探讨如何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推动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同时探讨如何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如何借助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灵活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推动特色小城小镇的建设,实现城镇发展的创新与可持续性。

  如何推动以大数据应用为先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早日步入人工智能2.0时代等。今天我们请到的专家是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秘书长,国家发改委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的社长尚进博士。尚博士你好!

  尚进:你好!

  张意:欢迎你来到我们演播室跟大家进行交流,刚才我们提到了这次召开的大会,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智慧社会为主题,首先先请尚博士给我们介绍一下智慧城市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尚进:我觉得在解释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数字经济这个概念,其实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这个世纪开端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一切社会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等都是基于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处理而发展过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在数字化的技术支撑下,经济、产业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多是基于信息处理、知识处理,在这个之上,一方面提升了产业的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

  关于城市我认为它是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进入到新的时代了,信息技术更多是能够为这个城市的运营、建设等等这些方面带来一些全新的变革,通过对产业的空间改造,让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可以感受到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自然,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造的城市我认为就是一个智慧的城市。

  高楠:尚博士,您刚刚也解释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我想问一下这个智慧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尚进:我觉得其实智慧城市最大的特点首先就是让人们感觉到非常便利,其实很多人往往一听到智慧城市这个概念都会觉得这个城市是不是很炫酷,有很多大屏,很多高科技的新玩意儿,但是其实相较于国外的一些城市,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所谓像伦敦、纽约、东京一些国家他们这些城市,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能够显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在于城市的决策层面,技术是体现在城市的决策层面,你真正能够感受到的是一个很自然、清新、绿色的环境,同时又非常便捷、高效,如果你有任何的需求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满足,我觉得这个就是智慧城市最应该体现的特点。

  高楠:尚博士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您觉得智慧城市一般发展是先提出这个概念,再把这个智慧城市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还是说这个城市已经在发展了,然后发展我们说,它现在发展成一个智慧城市了,目前是什么样的过程。

  尚进:智慧城市的概念要追溯,应该是源于09年的时候,是奥巴马政府和谷歌[sic](原意为IBM)等提出了要打造一个智慧地球的概念,在美国这样工业极度发达的城市(社会经济建成)之后催生出来的一个现象、一个概念,他们是基于要把传感网络,包括物联网、云计算这些相关的技术能够(以一种)更加高度融合的方式与城市的管理进行结合,实现无处不在的精细化管理,是这么一个概念。

  我觉得当然对这样一个全新事物的发展他们归纳为是一种智慧的城市,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当然对于这个概念后来在09年前后的时候被引入到中国,中国的一个特点是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完成,在这个阶段其实很多东西还不(像美国那样)自然而然催生出来的(一种)发展现象,更多来讲,(我们的发展方式)是尽可能通过我们的理解去消化什么是智慧城市,(然后)相对在先期阶段要(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城市的发展和新的手段尽可能的融合到一起,所以我觉得其实在国外的这种智慧城市发展和国内的智慧城市发展是遵循着不同的路线。

  高楠:目前从中国来说,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

  尚进:我觉得从中国来讲更多的是,继续刚才的话题来谈,把智慧城市现做一个概念化的处理,把它量化地定义成一些方面,比如说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一些大数据的方式,一些物联网传感的手段,然后应用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城管、社区、医疗、教育等等,我觉得这是一种相对来讲比较教科书式的方式去推动建设,这个好处就在于可以快速的让人们,尤其是我们的决策者了解到这概念,并且是愿意拥抱这个新的概念,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发展就需要勇于思考,勇于大胆的去创新,去推动建设,但是问题其实就是在于有些时候事物的发展不是遵循你想象而得来的,如果你过多的强调概念化的东西,有些时候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切实际。

  张意:尚博士,我们知道去年围绕着智慧城市这个主题展开的科技经济类的论坛其实有很多,特别是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地方政府非常的热心,非常希望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所突破,另外还有企业,我记得在去年前年,有很多国内国际性的展会上经常看到像西门子、海尔,甚至IBM这样的公司推出智慧城市的一个展台,就把未来的城市模型、模板设计出来,从城市管理,从运营,从各方面,包括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等都在这个理念当中,我稍微有点迷惑,我觉得这个概念可能是吸引了很多的开发商参与其中,很多以房地产为名推动城市建设的时候来从智慧城市方面下手,我们知道现在一般的工业发展经过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然后迎来基于大数据来发展的智慧城市,政府也很关注,民间也很关注,企业也很热心,那么中国目前是有哪个机构主导这个智慧城市发展的?

  尚进:其实中国的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如果反过去看这些年智慧城市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先是企业非常积极,因为他们一方面是看重市场,市场在哪里,他们就活跃在哪里,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活跃了一段时间开始各个城市开始变得积极,因为中国在14年的时候率先提出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也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把智慧城市系统性的做了指引。在这个情况下,各个地方开始活跃,(他们)觉得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方向,未来对于发展是一个新的驱动力,开始进行活跃,当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大家更多都是偏技术、偏概念,炒概念,各个城市也是希望做政绩,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规划层面,在实施层面并没有真正做多少执行。所以后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开始站在前面了,希望能够更好的通过一种政府的整体行为去引导发展。

  张意:请尚博士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具有参照价值的国外的城市或者地区有哪些呢,有没有这样一些例子呢?

  尚进:说实话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真的是我们把它定义出来的,在很多国家其实并不真正提智慧城市,比如伦敦,像纽约、东京这些大的城市,还有英国、曼彻斯特,在智慧城市这个层面真的是做的非常扎实,因为他们决策非常到位,这个一定程度决策是工业社会留下的宝贵遗产。

  张意:决策要先行。

  尚进:对,在已有的一个科学的管理决策体系下,他们使用了新的,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这种方式,进一步升级了他们的决策手段和方式方法,所以他们在城市的管理方面就会变得更加的有效、可行,同时因为城市的管理变得高效、便捷,自然而然给老百姓带来的就是一种体验感的提升,快速提升。所以我认为这个就是国外的智慧城市的高明之处。

  高楠:尚博士,目前我们中国在智慧城市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一点城市有没有?

  尚进:其实中国的智慧城市我觉得应该分几类,从总体老百姓的体验感觉来讲,我认为,当然可能有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

  高楠:就您来看。

  尚进:就我来看我觉得还是大城市相对来讲会比较发达一些,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个很活跃的市场,我们现在基本上出门打车、专车,我们去超市也不用带现金都是电子钱包,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说现在兜里揣了很多的现金,这一年说实话,那个现金还是一年前装的现金。

  高楠:有一个手机就够了。

  尚进:一个手机就完全够了,非常方便。比如我现在想买水果、饮料,直接手机点一点就可以到了,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在市场层面,通过这种企业行为给大城市的居民带来的便利,不是一种政府的行为,这是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一些相对来讲比较规模小,没有那么发达的一些地区,他更多是一种政府行为,因为可能企业对中小城市的市场关注度没有那么高,所以很多行为还是需要从政府去打造一个统一的平台给老百姓提供服务,这方面我们会发现另外一个特点,他们的公共服务方面非常发达,比如说通过统一的平台,可以查询社保、交社保,然后挂号、医疗等等,这个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是没有的,因为这些大城市因为平台比较高,资源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这些方面相对来讲弱一些。所以我们现在在国内看到的智慧城市是两类,很难说孰好孰坏。张意:尚博士,我觉得我们的一些记者采访印证了你刚才讲的现象,因为我们记者在苏州工业园附近的一些县区采访的时候,发现这个智慧城市的概念很热,当地从交水电费,电视费到挂号,还包括到交通、罚单全都是通过网上完成的,而且好像做的非常细致,当地的老百姓也是非常乐于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他们也是公司和城管部门完全结合起来了,无缝衔接,还包括杭州附近的一些地区,还有深圳附近一些地区,看来都是一些县级市先做起试点,因为好做,人口少,很多是从头开始,很多系统上马也非常快,然后不断的推广开来。

  听众朋友,您收听的是环球华人节目,我今天特别邀请的专家是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秘书长,国家发改委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的社长尚进博士,我们特别探讨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高楠也有很多问题,我发现女孩对智慧城市有很多,服务方面是非常敏感的。

  尚进:很细腻。

  高楠:对,因为刚刚看到了专家,所以对智慧城市很多话题不是特别清楚的,刚好有机会来问了。

  其实尚博士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尚进:从智慧城市这几年经验来看,我觉得首先要关注一点,就是不要概念化,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其实无论是国外和国内,大家都有一个趋向,觉得新鲜的事物一定是好的,只要我们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朝着这个概念去推动,一定没有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因为智慧城市我觉得是一门学科,它里面包括推动城市发展,是要把整个城市的巨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定要充分理解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大数据,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和社会的应用,社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结合的很好,否则只是说我们提一个概念,像现在国内有一些组织,全国各个地方搞这个城市行,那个城市行,但是真正并不理解智慧城市,总是在炒一些很机械化的概念,这样其实是在误导城市,这是起到很坏的效果。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要避免技术决定论这个概念,其实技术决定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90年代这个阶段,包括直到2000年左右,在西方世界是争论的非常广泛的,那会是提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大家最开始比如像Alvin Toffler提出的未来的冲击、(Thomas Friedman)等一些人提出世界是平的,(他们)觉得未来是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往往这种方式就会给人带入一种幻境:只要有了新技术,我们一切都是好的,我们都不用担心了。当时我就关注到一个现象,因为当时我还是在英国,还在留学,在08年之前北京在推动奥运建设,当时北京市政府也是非常热心就推动一个叫便民的数字亭的概念。

  张意:数字亭我有印象,查询路况,查询各个景点、场馆。

  尚进:是的,各个媒体还都争相报道,非常好,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也是非常兴奋,觉得中国进入到很高科技的一个时代,但是过一两年奥运会办完之后我们看到其实很多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数据亭并没有真正使用起来,大部分其实都是新的,一个是老百姓也不会使,另外它的功能设计也没有那么到位。

  张意:后来成了摆设。

  高楠:荒废了。

  尚进:最后就被送到垃圾站,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技决定论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我们就觉得只要数字亭在那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是这样的,更多是要基于社会科技的角度,去理解智慧化的发展,老百姓一定要把这个东西用起来,你要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价值,你不用起来,信息技术就是这个特点,你不用就不是信息技术,它就什么都不是。

  张意:对,再先进的信息技术只有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服务,提供便利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听众朋友,您收听的是环球华人节目,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我们邀请的嘉宾是来自中国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秘书长,发改委中国信息界杂志社的社长尚进博士,稍候欢迎您继续收听我们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