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去工作?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答案似乎非常简单,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但似乎又有点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感受到付出和收入的关系,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低估或高估。低估产生无奈感,不是总能听到那种,“可惜我读书少,要不我不会现在这样。”高估产生愤怒感,“我为公司做了这么大贡献,结果公司待我太薄。”一切都从当下的角度去思考,是工作中烦恼的开端。
很多人常常自嘲自己是打工者,国企就是为国家打工,私企就是给老板打工,其寓意就是大家都是金钱的奴隶罢了。所以市面上总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打工永远都没有出头日,创业还有一线生机。”这可能才是全民创业高潮的由来吧。我们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只从感觉上来说,对工作的厌恶感已然跃然纸上。
身为员工身份,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顾四周,身边根本看不到45岁同事的身影,未来何处去的问题,不得不说是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按照道理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负担会促使自己对报酬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因为那个时候赡养老人、教育子女、房贷压力,都会让他们举步维艰。但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工作经验,是不足以支撑这个想象的,记得“当年明月”写完《明朝那些事》的时候,很多人总会感叹他的阅读量,因为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历史这种东西,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属于精英人群的范畴,但“当年明月”却说,最多两年,因为正史的资料并非想象的那么庞杂,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表示这个人在偷懒。其实我们的工作也大致如此,千万别把自己过于想当然,如果一个新人可以两年之内达到我们目前的水准,请问,没有安全感不是非常正常的吗?
那创业是否才是正道呢!记得有个故事,讲一个年轻人去找工作,没有一家愿意要他,结果只能去创业,最后功成名就。故事肯定是真实的,可能很多人会想,真要感谢当初的不雇之恩呀!但面对这个故事,我们还必须保持一定的谨慎思考,因为很多事情要讲究概率,如果某人中了500万,你不能因为认识这个人,就能认为彩票就是致富之道,你很容易也能中奖了,更多的是要考虑分母到底有多大。另外,找工作相对是比较简单的,此人的创业是没有退路的无奈之举,相比之下,你在相同的处境中不一定能做到他的成就。最后,我们永远不知道,他的成功之路,他到底遭遇了多少困难,只看光鲜的一面,很可能会害死人的。按照道理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必然的成功路径,当员工时携带的焦躁、厌烦感,不可能创业时就能消失。创业带不来安全感,而是为那些追求极度刺激的人量身定制的。
安全感的缺乏,并非是人们对工作厌烦的核心原因,不知道我们是否有一种感受,成功学浪潮似乎又席卷而来了,各种如10天掌握**、21天摆脱拖延症、60天致富方法等内容随处可见,人们的交流也显得那么简单又迫切,比如最近房子价值多少了,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现在年薪多少了等等,乃至对孩子的培养都非常急功近利,要么报班无数、要么总是热情追问老师,我孩子多久能上台表演、多久能主持节目。且不说,这个世界上是否真有这种速成的手艺,如果真有,那你还要这么费劲干嘛呢!因为别人也可以轻松做到的呀!这不是和你的预期相矛盾的么!可能你会说,这体现了大多数人对当下的不满,想急于改变的心态。以前我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现在,我认为焦虑、厌烦是一种对自己懒惰的纵容,是一种让自己内心平衡的方式。因为当下的事情,你已经厌烦到想摆脱了,但是又想改变当下不太满意的自己!为了给自己的懒惰一个合理的借口,急功近利必然脱颖而出。
很多职场新人,刚进公司时总是报以工作就是为了学本事的态度,可能这个时期,你会过得很充实,但后来你回味当初的感觉,会觉得自己被画饼了,于是乎“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其实所有老油条都是这么修炼出来的,可能我们越来越接近现实的真相,但我们却变得越来越烦躁,越来越厌烦,其实,真相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真相仅仅就是因为我们变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