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培养好,我就知足了!”最近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妈妈说起这句话,而每次看到这话,我都有种穿越到小时候的感觉,伴随而来的,是那种对父母们语重心长的教导而感到的烦躁,是那种被邻家孩子比较并秒杀的痛苦,而当自己真正站到父母的角度去回味这话,还能咂摸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培养子女可以说是父母的责任,但知足这个词,力度太大,让我有种强烈的无力感,这种感觉有点像老人期盼子女回家的感觉,因为在老人眼中,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的一切,中国的春运有多少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寄托呢!每每看到子女回来,那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而子女要离开的时候,眼神中的光芒都会暗淡下去,不仅仅是分别的不舍,更多的是,自己的希望被掏空,一想到独自的空虚感,一种伤感之情就勃然喷发。很多可以抓住泪点的情节,比如老人想念城里的子女,但又怕打搅他们,便独自来看望城里的子女,感人之处在于,路途的艰辛只为子女送上一点自家种的菜。而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在他们踏上旅途那一刻,就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巨婴国》一书中提到,中国人很多是父母和子女是连体婴儿,似乎是有点道理,为何婆媳关系非常微妙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老人在帮着带小孩呢!一方面是因为压力大,因为一个人工作难以平衡家庭收入,另一方面是双方共同需求,因为老人期盼一种共同生活,而子女期盼有人分担重任。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内心的借口吧,要不怎么会一边抱怨老人会侵犯自己的生活,一边无奈的吐槽老人教育理念的落后,但最后却能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免费保姆的轻松呢!
当然,也有些老人因为没有获得带小孩的机会还略显失望!也有些年轻人遇到极其强势的父母,而无法获得自己带小孩的机会。不过,我记得有个女同事曾义愤填膺的说一件事,她婆婆不愿意给他们带小孩,总想回老家,然后对他们说,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奶奶一定要带小孩的。这时候同事就反唇相讥道,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儿媳妇要赡养婆婆的!我对这段对话很惊诧,一方面是媳妇的无耻和婆婆的牛叉,另一方面是世界挺奇妙,很多人祈求的事情却是其他人想逃避的。
知足感如果建立在子女身上,必然会产生某种依赖感,其潜台词就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基本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奔头了,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很多父母年纪轻轻,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呢?难道这么早就放弃自己的梦想了么!先不说对错,单说这种教育方式,就会给子女极大的压力。
周星驰的母亲曾说周星驰小时候非常顽劣,经常把鸡腿往地上丢,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周星驰坦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家里贫困,他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母亲可以吃到肉,哪怕是弄脏了的,可见,有时候爱确实是一种压力,当父母总是在子女面前坦露自己为他们的牺牲,会形成一种情感绑架,越来越多学生因为考试压力而自杀的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某种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所以我们在感叹如今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给这些父母敲响警钟。我记得小时候吃鸡的状况,那时候也不算很贫困,但父母却一口都不吃,我就感觉这鸡吃得压力太大,到最后这鸡起码要吃一星期。那个时候,父母还埋怨我吃的能力太差。
培养孩子,确实是自己的重要责任,但说到底,唯一需要负责的人只有自己,很多老人会说,自己有医保,自己有储蓄,不会给子女添麻烦是对子女的最大的爱,其实不完全对,自己有梦想,自己有爱好,哪怕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自己时刻开心才是对子女的爱。因为这样的老人不会把子女的看望当成生命的意义,这样的人生多么苦涩,为什么不做一个很酷的老人,孩子要来看望,要预约时间,因为要看有没有时间空挡,至于照顾孙辈,那不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吗?真没空!这点我就想到我外公,他对写诗、国画非常感兴趣,四处投稿、出书,可能也被一些出版社骗过,但他很开心,经常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这样不是挺好。对于他的子女而言,应该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我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子女什么,也从未对那些琐碎的家事产生过一丝心情,每每看着他放光的眼神谈起他的作品计划,都会被他感染到。相比之下,那些每天守在电话前,站在门口期盼子女的老人,或者见面就拉着子女手,诉诉苦,谈谈过去的故事,要好很多吧!
孩子始终是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和子女之间本来就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关系,在合适的时候保持距离才是真正的爱,而某种知足感,唯有自己去争取,靠子女获得知足感,不道德也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