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财新杂志记者的提问时,他说,我们不希望通过贬值来增加出口,这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我们也不希望打贸易战,这不利于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我们坚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有人担心中国会为了稳增长而促使人民币贬值带动出口。这是大错特错了。中国没必要以人民币贬值促出口。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年,中国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禀赋,享受着人口数量红利。中国产品出口价格低廉,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不是通过操纵汇率。这二十年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黄金时间。即使不操纵汇率,中国产品依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价格优势。既然如此,中国还必要以人民币贬值促出口吗?
2010年以来,劳动力数量优势开始减少,中国经济逐渐走进了“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通道。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运行的自然演进过程。中国不想也不会死死守住“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放,将自己带入“比较优势陷阱”。所以,中国必须顺应这个规律,自觉引导这个过程。此时的中国更没有必要以人民币贬值促出口。因为,这样无助于倒逼企业自主转型,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无益。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不会放弃自己的国内市场。中国正在自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看,中国也没有必要以贬值促出口。
当前国内的货币政策也不允许通过贬值增加出口。出口增加对应的是外汇占款增加,而外汇占款增加无异让央行被动增发货币。这显然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相悖。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要求货币总量要与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相符合。如果因为贬值导致出口增加,进而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流量不好控制,货币总量也很难精准控制到经济发展内生需要的水平。
以贬值促出口也与人民币走出去相悖。人民币要走出去,需要一个稳定合理均衡的汇率。为了出口让人民币贬值,人为地干预汇率,破坏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打破了汇率均衡,对于人民币走出去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