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所有权论》思考合作社分配方式的本源


从《企业所有权论》思考合作社分配方式的本源

 

亨利·汉斯曼著,于静译,企业所有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基本观点:

企业或组织的出现,及其采何种所有权形式,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所有权成本之间的关系。

 

主要框架:

书中指出了市场交易成本与所有权成本究竟包括哪些;在此基础上,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企业或组织。

 

分析逻辑:

通过定义交易成本与企业所有权成本,探讨在某些行业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交易成本会导致组织出现。基本结论是,企业或组织能否出现,取决于所有权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若所有权成本高于交易成本,则企业不会出现。

 

关键要点:

市场交易成本:是什么,或曰从何而来。书中该部分相关内容丰富而细腻,通过阅读能够对交易成本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

·由长期合约带来(长期合约引发的不确定性会带来交易成本,反映在价值链中,可体现为通过链条上下游来控制相关主体的行为);

·前置的市场支配力与后置的市场支配力(后者以单位通过分房或解决员工子女入学等政策制约跳槽为例)。

 

所有权成本:

首先需要理解何为“所有权”。作者将其进行如下划分:

①控制权(即谁说了算),以合作社一人一票为例

②剩余收益分配权——对利润的分割权

具体而言,所有权成本包括:

·管理人员的监控成本(如协调成本、沟通成本);

·风险分担成本;

·集体决策成本(特别是当某些决策链条很长的情况下)。合作社有熟人社会的基础,因此农业领域的决策更为灵活单一,通畅情况下一人说了算即可。相反,民主决策的成本过高,采用此种决策方式无形中将加大所有权成本。

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为什么其所有权成本会发生变化?在美国,作者给出的解释为法律的变化和监管体系的变化。与欧美法系相比,大陆法系对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普遍不够,所以股权相对集中依旧是中国的现状。

 

将企业或组织视为一个合约的集合体。其成员偏好的妥协与协调,很大程度上就构成了合约的内容(同时,其成员的偏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或组织的所有权成本)。书中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公寓里的电梯为什么得不到维修?”可以想见,住在一层的肯定不会去修。反映出的就是,不同的客户偏好不一样。类似地,合作社也一定是“专业”性合作社,我们很少看到种植不同品类蔬菜或作物的农户出现在同一合作社。不同偏好的社员组在一起会出现利益冲突,引发很高的协调成本,使合作成为不可能,最终导致崩盘。

的确,现实中美国出现了大型超合作社,但其存在的前提是:不同品类的作物,利润分配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绝不混合。

 

对中美新一代合作社的思考:

此前我们对新一代合作社的理解,是从传统按交易额分配的合作社转变为基于股份制的合作社。

按交易额分配利润,是传统合作社最核心的特点。为什么后来会出现股份制?按书中的逻辑,如果合作社出现了两种分配方式的混合,一定无法维持。原因在于,利益分配不统一,在个人偏好不一样的情况下,很难就分配问题达成共识。实践中的确出现了细化分配方式的做法,如股份制分配与按交易额的分配各占利润的50%,其前提依然是二者不能相混合。

美国的新一代合作社特点是:股份制;不分红。不分红而入股,目的在于加大成员的退出成本。有点类似于存款,当然不同的合作者会设定不同的规则,例如退出时投入的资金仅按原价返还,甚至会加一个时间周期,如退出3年后再返还。可以看出,美国的股份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退出成本考虑的,并未扩展到整个合作社的利润分配。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合作社得以发展至今,需要信用环境的支撑。美国合作社发展刚起步时也有资本匮乏的阶段,后来政府特批了一家“合作社银行”,专门帮助合作社、农场主融资。随着历史演进,美国信用环境改善,且越来越重视生态涵养和乡村治理。以退耕还林、退更换草为例,这项政策的执行,伴随多项监督制度,如抽查—惩戒机制;邻里举报等。在这里,信用体系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完善的信用体系推动美国的银行业向农村扩展。后来,合作社银行在农村的信贷份额越来越少(被银行挤占),美国就渐渐放弃了对合作社银行的补贴。到了今天,美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经非常发达。所以他们能够完全按交易额分配利润,股份制特有的融资职能在美国得不到发挥,被逐渐淡化。

 

反观中国。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从书中不难反推出一个道理,即中国合作社为什么不能形成按交易额分配的机制?中国合作社发展至今有一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融资难。资本始终是合作社的稀缺要素,股份制的引入,拓宽了投资渠道,当然他们也要求得到相应的利润回报。这便有了中国按股份红的股份制合作社。相比而言,中国南方更易形成股份的合作性组织。在福建、浙江还出现了行会,这些都是因为资本资源(资金资源)是稀缺的。

 

信贷环境的改善,降低了信贷交易成本。降低的信贷交易成本,使得“美国式”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成为可能。《企业所有权论》教会我的,是从最本源的角度看待组织,其中有所有权成本的概念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