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我想到阿里研究院出版书籍上的一个案例,故事非常小,但是却能令人影响深刻。讲述了一个卖纸箱的淘宝店的经营故事。
“王佳荥开了一个卖纸箱的淘宝店,每天寄出近十万个,常有顾客反映,收到的纸箱数目有误。店里的规矩是,三次之内直接给顾客补发,既不索要证据,也不做核对。王佳荥说,自己十多年的线上实践证明,选择相信别人,成本最低,利润也就最高。28岁的王佳荥毕业于义乌商学院,从500元钱起家,现在他的网店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这种“相信”,基于在“选择相信,成本最低”的朴素实践经验。
其实越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用”这样的组合才显得更为重要,想想现在新业务形态,大多都是基于信用出发的。比如共享单车(ofo、摩拜)的模式改良,从永久的共享单车需要靠固定电桩到任意停放单车的改变。从订餐、代买菜软件的盛行,都是在用户和商家相互信任、自治的信用体制下产生的财富。
这点其实阿里巴巴早已意识到,他们率先探索出一套由用户信息认证、信用等级评价、业务流程保障。惩恶、扬善、平台外开放合作、大数据底层信息七大体系组成的诚信体系。在不断的努力下,成功的控制了假货的源头。你很难想象这工作的困难程度和工作量。但这是他们的挑战,更是他们越来越成为标杆电商的原因。想想每一次双11,过年,一波又一波新闻报道对他们冲击力并不小。
来看看他们大数据底层信息体系的建立:
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实践,总结积累,还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式。另外,信用体系不仅仅是对外部的,强化企业文化意识,培养诚信的“内生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对于小企业,建立好信用体系无疑能节约成本和时间并且从一开始建立起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成长,对于大公司而言,诚信体系还能保证更大目标的实现,比如大数据的底层建设,品牌管理等。
所以,当你的企业2017年有着各种指标和目标要去完成时,是否看看表单上有没有诚信体系建设这一项,那么关键,可不能遗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