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学而篇 第二节讲解


 论语 学而篇  第二节讲解

      郭向阳   文

 

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讲解:

这一节实际上讲的是,儒家的修身居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过程,讲的是孝悌对社会的重大规范作用。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家和万事兴,是这一节的一个主题,家庭和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儒家用孝和悌,来规范社会,用孝和悌,把家庭和社会、国家,联系起来,其目的就是把一种淳朴的精神,贯穿于民众的日常修为,让国家观念深入人心,在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把抽象化的国,给具体化了,他用一种信仰,用一个精神,让国变得可感可触,近在身边,让个人信仰和国家信仰得到了有机化合,让国和家在一个共同的规范里,融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从与时俱进的角度讲,对孔子的思想,我们今天应该积极的解读为,家和民族兴,家和国家兴,国民的积极向上向善,是国家进步的阶梯。

这一节当然还有一个议题,就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社会和谐了,国家才能和谐,国家的和谐是民众的最大福祉。

《史记 孔子世家 》有这样的记述: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翻译过来就是: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一直都在致力于规范社会和谐社会的精神建设,他认为和谐社会才是儒家的大道,才是儒家的理想社会。

他所讲的,孝顺父母,顺从兄长,今天可以解读为,爱家爱国,崇道贵德,他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解读为,国民和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作为千古伟人,他的孝悌思想,既有时代的局限性,又有人类精神发展的引领性,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

这一节,也讲了一个道理,天下之事先易后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干大事情,先把身边的事做好。

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朋友们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欢迎大家通过微信等和我共同探讨论语的精神。

谢谢大家的收听,祝大家做个好梦,再见!

(本文为我在千聊直播间的系列讲座之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