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十日(3):塘子巷
2016年12月29日。
最近几次回昆明,就住在塘子巷附近的汉庭酒店。
在昆明,塘子巷是我最熟悉的一个地名。在我四五岁开始记事的时候,就经常跟着外婆进城卖花,去的最多的,就是塘子巷。在我印象中,塘子巷就是火车站往北一公里左右那个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凯旋门的地方。说巨大,其实只是儿童的视角,今天回忆起来,那凯旋门也就六七米,两层楼高的样子。凯旋门就是马路两边树起的两个水泥砖石建筑,顶上是几面红旗的造型,正面则是红底白字的标语。有时候,标语会被大字报盖住。那时候,外婆在凯旋门边上卖花,我就在边上玩耍,无外乎就是爬上爬下,扔扔石子儿啥的。我对塘子巷的回忆中,最幸福的片段要数吃米线。不是每次到塘子巷都有米线吃的,毕竟那时候吃饱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吃米线实在是太奢侈了。塘子巷的米线铺就在凯旋门靠东一侧,有几个铁皮搭成的铺子。我关于米线的味道的记忆,总是与那几个铁皮棚子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塘子巷一带已经非常热闹了,原来马路两侧的农田早就已经种起了高楼大厦,铁皮棚子一带早就成为热闹的商业区。唯一还保存下来的,就是米线铺。原来的米线铺是没有店名的,现在有一家就叫做“铁棚铺子”。
我回昆明住在塘子巷附近的时候,总是到铁棚铺子吃米线。那天因为早饭没吃就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就决定稍微吃的讲究一点。正好铁硼铺子对面,就是一家“建新园”。建新园是昆明经营过桥米线最有名的三家店子之一。就我的口感而言,要比桥香园好一些。我在昆明吃过桥米线,十次有八次吃的是建新园。我以前去得最多的是昆明饭店东侧过街天桥下的一家,上次来昆明的时候,发现那家因为城建而被拆了。塘子巷的这家建新园,在临街一家铺面的二楼。规模很大,面积应该有二三百个平方。进门的地方,还辟出一大片来展示云南的米线文化,有惟妙惟肖的雕塑。大厅里冷冷清清的,我进去的时候,才有三四桌有人坐着。我要了一份30元的“经典什么过桥米线”,然后就围着米线文化雕塑欣赏起来。邻桌一位女孩,也点了一份过桥米线,细细品味着;那专注的神态,似乎面对的是一件艺术作品。一会儿东西上来的时候,确实给人震撼的感觉。一大海碗鸡汤和一大碗米线之外,还有五碟荤菜,五碟素菜,五碟凉菜,最后还有一小锅汽锅鸡!足足十八样!三十元,如此丰盛,如此复杂,这才是真正的过桥米线!我想起我在外地吃过的那些“过桥米线”,那是什么东西啊!那些做“过桥米线”的,根本就没见过,没吃过过桥米线。我曾经百度过“过桥米线”,那些开办“过桥米线”加盟店的,大多是外地人,他们确实不了解过桥米线文化,也不了解过桥米线的技艺;当然,他们也做不出过桥米线。
我在外地看到的那些“李鬼”开的“过桥米线”店,大多还生意不错。可塘子巷这家真正的过桥米线,却是门可罗雀。云南人真的很保守,他们只愿意安逸地呆在家乡,而不愿外出开辟自己的市场。于是自己的市场就被“李鬼”们占据了。不过这样也好,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李鬼”们是进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