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的要求与方向


 土壤修复技术四大需求:(1)发展能广泛应用、安全、低成本的原位农田生物修复技术和物化稳定技术。(2)发展安全、土地能再开发利用、针对性强的工业场地快速物化修复工程技术与成套设备。(3)发展能控制水土流失与污染物扩散的矿区植物稳定化与生态工程修复技术。(4)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管理政策。

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趋势四大发展方位:(1)在决策导向上,从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到基于污染风险评估;(2)在技术上,从单一的修复技术发展到多技术联合的原位修复技术、综合集成的工程修复技术;(3)在设备上,从固定式设备的异位修复发展到移动式设备的原位修复;(4)在应用上,发展到多种污染物复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组合式修复技术;从单一厂址场地走向特大场地;从单项修复技术发展到大气、水体同步监测的多技术多设备协同的场地土壤-地下水一体化修复。

六大发展方向:(1)绿色、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2)从单一的向联合/杂交的综合修复技术;(3)从异位向原位修复技术; 4)基于环境功能修复材料(纳米)的修复技术; 5)基于设备化的快速场地修复技术; 6)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及修复后评估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落后 20 多年,主要存在以下六方面差距:(1)技术种类单一,缺乏体系,尤其是原位、快速、适用于场地土壤(包括地下水)的物化技术; 2)技术装备严重缺乏,缺产业; 3)技术规范缺标准,缺法规,技术难以应用; 4)工程化修复案例极少,缺市场化; 5)缺乏自身实践积累的经验,公司少; 6)关键是投入少,缺乏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