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路线,目前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主要由生物和物化修复技术组成,其中,植物修复技术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于 2000 年以后,是目前研究最多,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修复技术。“十一五”后期,国家“863”计划和北京市等地方政府才开始支持土壤气提、化学氧化还原、热脱附、淋洗等物化修复设备的研发。至今为止,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设备多停留在科研装备开发或实验样机中试阶段,修复设备的产业化应用甚少。关于自然转移和衰减的土壤修复技术目前鲜见相关报道。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中有重要地位。植物稳定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更易接受、大范围应用、并利于矿区边际土壤生态恢复的修复技术,也被视为一种植物固碳技术和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为寻找多污染物复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案。

    针对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将重金属污染土壤列为主要整治内容之一。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历程、运用现状;指出了国际土壤修复技术现已进入黄金期;比较了欧美国家运用于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主要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最新的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同时结合“十五”和“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给出了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研发现状示意图,以及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应用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四大需求、四大发展方位和六大发展方向,并从六方面指出我国与发达国家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差距,初步提出了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