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更需要绩效管理工具


最近接触一家国有企业A,这是一个创新型农业投融资平台,公司成立以来,积极探索政府支农资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2016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希望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希望引入现代企业绩效与薪酬管理体系。
绩效与薪酬管理体系建设,在人力资源领域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很多国有企业已有自己的绩效考核办法和薪酬管理办法。我们的咨询顾问在与A企业中层干部的交流会上提出引入绩效与薪酬管理体系的时候,大家并没有象十几年前遇到的一样,表现出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表情,有人甚至都没停下其一直看手机的动作。大概大家早就熟悉了这些名词了,甚至心里可能还会说,这东西到底对我们有多少意义呢?
据薪酬咨询公司韬睿惠悦对169家公司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只有大约四分之一(26%)的经理人和员工认为绩效管理的流程有效。约有50%的雇主表示,他们正在取消年度绩效考评。从这些数据看来,绩效管理的受欢迎程度的确不容乐观。
即使如此,我也丝毫不认为绩效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一把宝剑能否实现削铁如泥的效果,关键看在谁手上?怎么使用。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推向深入的情况下,绩效管理对国企反而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国有企业在管理上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1、缺少人员退出机制。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很难把不胜任、不合格的人员推到人才市场上去。就这一条,就使国有企业在人员激励和约束的手段上少了一着大棋。如果是一个民营企业,或者是一个外企,总是有那句话在员工耳边扮演着一个警示钟,“You are fired!”。而在国有企业里,根本没有这句话。如果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按照劳动法使用了这句话,管理者就不得不准备面对那些拥到他办公室里的上访员工。
2、人员裙带关系。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国有企业员工通过关系推荐而来的比较多。我们在调研时,常常一不小心突然知道,这位刚刚访谈过的女士是某前部长的闺女。这种状况给管理带来了外资企业不存在的困难,使管理者不得不在施用严格的管理手段之前,瞪大眼睛,左思右想一番这件事情的副作用。
3、追求公平性。在国有企业,你能够看到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激励的公平理论最充分的证据。就晋升和薪酬收入这类员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来说,如果在这方面存在了群众认为的不公平,一定会有人或明或暗,找总经理谈,找董事长谈,谈个没完,让你没精力,甚至没心思去开始最应该去做的经营管理工作。
因此我认为,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想把人力资源工作做出色彩来,比外资企业困难许多。
绩效管理体系,我认为,是国有企业少有的可以充分利用的管理工具之一。至少,绩效管理可以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带来以下的好处。
1、支撑企业经营指标的实现。
拿A企业来说,总经理提出,2016年很重要的一项规划是狠抓业务经营,努力提升赢利能力。在没有绩效管理体系的情况下,这一指标只能在公司管理层和几个关键部门负责人身上。而有了绩效管理体系,指标可以从公司层面,层层压力分解到各部门,各子公司,再到各岗位的员工身上,并通过PDCA的绩效循环做到时时监控和推进。这是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很重要的功能,这个功能完全可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抓手。
2、给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提供一个管理工具。前面说了,国有企业的员工队伍组成往往有裙带关系,有很多老员工,还有新一代的80后、90后员工,管理起来难度挺大。管理者觉得下属工作做得不好,去又没有辞退、解除合同这样的负激励手段殿后。单靠传统的行政管理、指挥控制和以身作则,缺少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不足以带好队伍。
现代绩效管理体系正可以提供一种管理理念和工具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现代绩效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自我管理,员工跟企业一起设立目标后,自主地去实现目标,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员工有能力完成,有动力完成。管理者的作用是对员工进行沟通辅导,帮助员工完成目标。员工自己对最后的目标达成结果负责,客观地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奖励和惩罚,员工心服口服,也不用整天跟两眼紧盯着他的上级监督者斗气了。
3、价值贡献与员工收入挂钩
国有企业的组织效能是大问题,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人均创收、人均创利不高。经济进入新常态了,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又难以通过减员增效来提高效能。新的绩效管理体系强调价值产出与员工的收入挂起钩来,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把资源进行了更优化的配置,可以成为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A企业而言,他们所谓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应用了360度评估,并有对管理者的德、能、勤、绩的考核。并且也有签宁各部门负责人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初都会签订一次,而且是在大会上签订,有很隆重的仪式,可见对此事的重视之处。但这些评价的目的往往只是起到对人进行评价和激励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的对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应是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流程的工具,在国有企业面对各种管理头疼问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引入并认真地使用他,这将是企业的管理者非常明智的一项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