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民粹主义


我们如今身处一个充满疑惑的社会和世界,更为普遍的认识是,不要将中国人与其他正常国家的人们生活做个简单清晰的区分,现在中国社会的问题往往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当然因为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不同,相似的表象会有实质上的不同。比如城市病各国皆然,人们日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感到忙乱无序,因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现象各地皆然,等等。

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世界正在陷入民粹主义和强势领导人的一种端倪,美国大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落幕的,但是它又在助长这一种态势。人们总能为某一种煽动、宗教式的狂热推崇而情绪高昂,安定的内心不是来在于衣食无忧、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就是来自于一种全社会的运动或者小圈子的活动,人们的归属感是社会保持和谐的基础,社群的活力是体现一个社会有无希望的所在。在充满矛盾的世界和社会里,特别是基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上的矛盾,社群或者社会群体间发生紧张的关系成为非常自然的事情。那么,在一个开放和尊重普世价值的社会中,这两者能够得到和平的协调。

中国是存在权力真空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只要能够回归到这一本色之中,人们就能够安于现状并以折衷的态度看待分析,以自己可以接受的理念来认识上层建筑的不同。鲁迅先生不惮于用最坏的眼光看待国情,中国的社会也最能够藏污纳垢,历史上特别是上层社会的腐朽没落思想,只有在切身利益受到极大损害之后才会发声。

民粹主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人们因为经济利益和社会受尊重感非常容易受到政治人物的召唤,在他们描绘的壮美蓝图中找到蛰伏在内心的自我,引发的这种共鸣成为每个社会都会存在的现象,而政治人物也常常表现的像普罗大众希望的模样。从某种角度来审视,这如同封建帝制的回光返照,民力在这种现象操纵下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但是这如同人总会通过生病来调和身心一样,无可避免。

任何社会改革或者激烈的社会运动均已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他们总是在这种变革运动中冲锋在前,极易为政治人物描绘的蓝图或者不切实际、毫无用处的口号所裹挟,虽然在持续稳定和繁荣之中,普遍的经济增长最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态,但是这种社会情形下,弱势群体是最深感受到社会冷落、抛弃的群体,平静意味着他们不受尊重,特别是经济条件的改善更加重了这种不受尊重感,在这个过程中厚植了民粹主义的土壤。

经济权利在得到基本保障之后,经济非常重要但有时并非全部,在推崇尊卑等级的社会,人们特别希望模仿或者习得上层社会的生活,而在平等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也不例外的通过感受上层社会的生活获得自我的认同。但是前者也往往存在一个逆向的过程,特别是推动民粹注意的时候,就是上层社会通过表现与底层民众一样的生活来彰显认同感,中国古代的帝王通过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表现的如平常百姓家来达到民众的认同感,在这个双向的过程中,底层的习气也会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社会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趣。

在美国大选之后,总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萦绕在我们的心头,亿万富翁特朗普怎么会为白人工人阶级服务?当然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结论,工人阶级出身的政治人物也非必然会为他出身的阶层服务,相反一些富有阶层出身的政治人物往往能够为普通民众带来实质的改变,但是我们推开门户的偏见,政治人物选择服务的群体都是迎合他自己的实际需要而非出于一种理想主义,这跟民粹主义的表象刚刚相反,更为一般的,他们常常为富人服务,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从近期特朗普执政团队组建中重用华尔街人士就可见一般。至于靠民粹主义当选的特朗普能否为白人工人阶级服务,将如历史上的美国总统一样,要么如肯尼迪、约翰逊那样,要么回归共和党的传统。

这个社会如此热闹,墨守成规、保持平静成为人们渴望变革的铺垫,立宪主义希望确定规则来保障民众的基本利益往往受到不受尊重感的情绪传播而并非受到人们的推崇,精英阶层在民粹主义运动中总会被打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并非必然以他们的、作为第三方的眼光来确定,这便是理性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