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对重组竹表面开裂的影响


       重率和树脂黏度呈正线性相关,随着黏度的增长,增重率也在不断增长,是因为黏度越大,浸渍后表面流挂现象越明显,本身树脂就比较难进入到重组竹内,流挂的越多,对增重率的影响就越大。这对研究分子量的大小对浸渍到竹材中从而影响其开裂是一个非常大的缺点,但与小分子的树脂浸渍到竹材内部,固化后抑制竹材细胞壁的收缩是不矛盾的,若用自制的MF树脂浸渍竹丝,然后热压成的重组竹板材,则表面开裂性能会降低更明显。

竹材主要化学组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它们均含有极性官能团,具有一定的表面自由能,当与极性液体、胶黏剂或其他处理液体接触时,便会产生相互作用力。液体在竹材表面形成液滴时,因来自不同界面的作用力不等,液滴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因此接触角的变化状态间接反映了液体分子与固体界面分子作用力的大小、作用的速度快慢等,即反映了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丙烯酰胺的加入量对竹材接触角的影响最大,其接触角极差值为41.03。,并且随着丙烯酰胺量的增加,接触角越来越小。原因是由于丙烯酰胺中含有的酰胺基有较强的极性,使树脂在浸渍时的接触角较小。另外丙烯酰胺可以作为小分子物质代替三聚氰胺与甲醛反应,形成更稳定的相对较小的树脂分子,从而使树脂在于重组竹浸润时,能迅速的浸渍到重组竹中。F/M摩尔比对竹材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先降低后逐步上升,其极差值为38.29。,与丙烯酰胺的影响差距不大。接触角变化速度快,说明两者作用力较大,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速度快。黏度与接触角呈正线性相关,随着黏度的增长,接触角越来越大。因为黏度越小,树脂的相对分子量也越小,进入到竹材细胞内也相对容易。黏度越大,接触角越大。当黏度越小,其在竹材表面的浸润速度也越快,尤其是在前10帧的浸润速度,黏度为13.75s的树脂,刚接触到竹材的接触角是102.190,而10帧之后,其接触角就变成87.430,接触角降低了约150,其他黏度的树脂,在前10帧时间内接触角变化<10。,说明了树脂黏度越小,树脂在相应的时间内进人到竹材内的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