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思想与表达-深圳2016乐读1小时启思
旁听2016年元旦深圳书城乐读1小时“启思”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表达。
和平年代,物欲纵横,泛文化争辩,每个个体都想拥有社会话语权,表达自己的价值。
然而“思想”环境已经在变:
1、DT时代的信息黑洞


个人引用到DT时代,只需表达我们现在的社会思想也神似黑洞理论,唯一的区别是:多远的社会思想,每个单元的思想引力有限而不是大到无限超越。也正因为如此,思想黑洞才会存在:无数个有限引力的思想组合,仿佛汇聚成一种泯灭的力量,不大但足以毁掉或弱化个体的辨识思维,从而给部分个体造成DT黑洞现象。
2、周遭环境的信息洗脑

当我们24小时不离开智能手机的时刻,我们的思想就已经被植入。例如没有手机的出门或远行就好比黑灯瞎火游走,甚至部分人俨然和盲人相对,眼虽睁开但依旧黑暗。
当我们每天被公共信息(知乎、朋友圈、微博、空间等)和独立信息(大V、公众号、段子手等)围绕,而没有鉴别的阅读时,仿佛会真的感叹“佛说佛有理,大家好有趣,唯我抉择”。
周遭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迭代发送,如果少无主见和原创内容,每个个体都会被思想植入,或深或浅,我们的大脑每天不得不面对”信息洗脑”。
3、泛文化的多面性争辩

标题党、假新闻、泛娱乐、网络吵架等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就是泛文化的大爆炸。一个问题的多面解释、多种表达。
我们言论弃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兴盛。站在个人的角度,新媒体给予个人赋予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分配,然而正是这种个体的价值利益分配,促使部分自媒体、新媒体的价值沦丧,同时侵蚀传统媒体的价值和内容原创。
可能我们真的、原本无需太多的思想表达,更需要有一个优良的思想载体而已。

然而“表达”不能随口,而应遵守公众立场:
思想贵在在思辨、过滤、加工、提升并有益于公众。这是个人所理解的思想,它应该有普适的价值存在,不能是简单的对错。
表达应该少于思想,不能言多。我们应该追求表达的精华的公众立场价值,而非简单的说说而已。
结语,个人的一些思想表达方法:
DT中的泛读、精读+传统载体的阅览辩证+个人的提炼总结+应用与实践的思维表达
DT中的泛读、精读+传统载体的阅览辩证+个人的提炼总结+应用与实践的思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