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1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44.7%

从“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全国的占比情况”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44.7%,接近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全国的占比情况

省市

区域

GDP总量(亿)

GDP占全国比重

人口(千万)

人口占全国比重

人均GDP(元)

上海

东部

23560.94

3.70%

2415

1.80%

97560.83

江苏

东部

65088.32

10.20%

7939

5.80%

81985.54

浙江

东部

40153.5

6.30%

5498

4.00%

73032.92

安徽

中部

20848.75

3.30%

6030

4.40%

34575.04

江西

中部

15708.6

2.50%

4522

3.30%

34738.17

湖北

中部

27367.04

4.30%

5799

4.30%

47192.69

湖南

中部

27048.46

4.20%

6691

4.90%

40425.14

重庆

西部

14265.4

2.20%

2970

2.20%

48031.65

四川

西部

28536.66

4.50%

8107

6.00%

35200.02

云南

西部

12814.59

2.00%

4687

3.40%

27340.71

贵州

西部

9251.01

1.50%

3502

2.60%

26416.36

长江经济带

合计

284643.3

44.70%

58160

42.70%

 

资料来源: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检2014

2、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要好于全国水平。

从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2013年还是2014年,除了上海经济增速略低于全国发展水平外,长江经济带其他10省市整体发展水平均好于全国。浙江和云南2014年经济增速接近全国水平,其中云南经济增速较2013年出现了较大降幅,说明云南2014年经济调整力度较大。贵州和重庆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经济增速最高。

311省市发展不均衡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提供空间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对比来看,长江经济带省市发展极不均衡。GDP总量方面,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靠前,贵州、云南居后。从人均GDP来看,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要远远高于第二梯队的重庆、湖北、湖南,同样,贵州和云南两省人均GDP也在11省市中居末。11省市的不均衡恰恰也为省市之间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对接空间。

 

  与此相佐证的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区域经济总量对比,东部三省市(上海、江苏、浙江)2014年经济总量占到11省市的45%,中部四省市(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占到32%,西部四省市(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仅为23%。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也为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舞台。

 

  4、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年发展预期低也使得长江经济带建设较为急迫。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年经济预期分析表可以看出,2015年,除2014年降幅较大的云南省经济预期有所提高外,其他10省市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说明各省市2015年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其中湖南、四川降幅预期达到1个百分点,重庆也达到0.9个百分点。也就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也进一步会激发各省市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对接热情。

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年经济预期分析表

 

 

2015年预期GDP增速

2014GDP增速

2015年与2014年相比

1

贵州

10%

10.80%

0.8个百分点

2

重庆

10%

10.90%

0.9个百分点

3

湖北

9%以上

9.70%

0.7个百分点左右

4

江西

9%左右

9.70%

0.7个百分点左右

5

云南

8.5%

8.10%

0.4个百分点左右

6

湖南

8.5%

9.50%

1个百分点

7

安徽

8.5%左右

9.20%

0.7个百分点左右

8

江苏

8%

8.70%

0.7个百分点

 

四川

7.5%

8.50%

1个百分点

9

浙江

7.5%

7.60%

0.1个百分点

10

上海

未确定

7%

预计持平

 5、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结构更侧重于工业。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情况对比(2013)”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中,除了上海市第三产业远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省份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之间合作与协同将是一大重点。

6、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也占到全国的四成。

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也占到了全国的40.7%。其中江苏的投资总量最大,浙江、湖北、四川、安徽为第二梯队,但投资总量要比江苏相差较大。上海和贵州投资总量最少。

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占到了全国的40.7%

省市

区域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亿)

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

人口(千万)

人口占全国比重

人均投资额(元)

上海

东部

6012.97

1.20%

2415

1.80%

24898.43

江苏

东部

41552.75

8.30%

7939

5.80%

52340.03

浙江

东部

23554.76

4.70%

5498

4.00%

42842.42

安徽

中部

21069.24

4.20%

6030

4.40%

34940.7

江西

中部

14677.04

2.90%

4522

3.30%

32456.97

湖北

中部

22491.67

4.50%

5799

4.30%

38785.43

湖南

中部

20575.33

4.10%

6691

4.90%

30750.75

重庆

西部

12136.52

2.40%

2970

2.20%

40863.7

四川

西部

22662.26

4.50%

8107

6.00%

27953.94

云南

西部

11073.86

2.20%

4687

3.40%

23626.75

贵州

西部

8778.4

1.70%

3502

2.60%

25066.82

长江经济带

合计

204584.8

40.70%

58160

42.70%

 

资料来源: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711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一加大长江经济带建设商机挖掘难度

从投资增速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中,11省市投资增速不尽相同,处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速之上的有贵州、湖北、湖南、江西、重庆、浙江,处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速之下的有江苏、安徽、云南、四川、上海。其中,投资增速最高是贵州,其次是湖南、湖北,投资增速最低的为上海。因此三局在11省市中寻求商机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8、三产投资结构不一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资重心不一

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产投资结构看,上海、贵州、云南、浙江、重庆三产投资占比最大,说明这些省份在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占据主导。湖北、湖南、安徽二产与三产投资比例基本相当,说明这些省份工业投资与服务业投资较为均衡。而江西和江苏在第二产业投资方面占比较大,说明这两省在工业投资方面依然着力不小。

9、基建投资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图表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以及主要城市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从基础投资总量看,江苏、浙江、四川投资额度较大。上海投资总量较小。从投资增速看,江西、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投资增速较快,上海在基建方面投资增幅较小。从投资占比看,贵州、四川、重庆、浙江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省投资总额的占比较高。说明这些省份在基建方面投资力度更大。从主要城市看,长沙2014年基建投资增速最快,武汉相对增速较低。但从投资占比看,武汉基建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较高。杭州占比也较高。

 

2014年长江经济带部分省份和城市基建投资形势表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基建投资同比增速

基建投资占比

上海

6016.43

1057.25

1.30%

17.60%

江苏

41552.8

6538.7

28%

15.70%

浙江

23555

5739

21.60%

24.40%

安徽

21256.3

3509.3

20.20%

16.50%

江西

14677

2490.3

40%

17%

重庆

13223.75

3386.23

14.30%

25.60%

四川

23577.5

6429.6

19.10%

27.30%

贵州

8778.4

3382.19

30.70%

38.50%

杭州

4952.7

1005.53

18%

20.30%

合肥

5385.17

896.12

16.90%

16.60%

武汉

6962.53

1454.09

11.80%

20.90%

长沙

5435.75

995.37

24.60%

18.30%

 

10、中西部地区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愿更强、受益也越大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愿更强、受益也越大。第一,短期内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是最大的看点,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更加薄弱,增量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第二,西部地区向西对外开放步伐将加快,川渝与云贵地区加快大开发战略,构成未来西部走廊的通道。

在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由于中部省份尤其是诸如安徽江西地区,东临长三角大城市群,西接应着武汉与成渝经济带,在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其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与教育资本基本都被东西两两极吸引而大幅流出,在经济增长层面呈现“中部塌陷”。但伴随着工业化后期经济带的扩容、技术优势转移以及产业结极的变化,中部省份开始逐步受益。预计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中部与西部省市将会更加受益,中部崛起与西部走廊(一带一路等)将加快实现。

 

本文摘自勇略咨询《中流砥柱——建筑企业“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