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部长级会议近日在吉隆坡举行,与会各方就贸易自由化率(取消关税的产品比例)原则上设定为80%、允许部分国家采取例外措施达成了一致。这有望使RCEP谈判在2015年底前实质性结束谈判,并在2016年初尽快解决其他技术性问题铺平了道路。在目前TPP谈判受阻的前提下,RCEP就自贸区谈判最核心的内容达成一致,这对于整个自贸区谈判实质性结束意义重大。
在WTO框架下多哈回合谈判长期休眠、各主要贸易国深感失望、全球贸易规则又出现问题的背景下,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各贸易大国之间以及各大地区组织等均感到必须创立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来促使WTO进行改革或浴火重生,才是确立新的世界贸易秩序的最佳方法。于是,各国的双边FTA,区域性的TPP、TTIP、RCEP、FTAAP等贸易谈判先后纷纷亮相,从而出现一幅群雄并起的国际贸易新趋势。而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则清晰地呈现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即东盟主导、中国积极推进的RCEP和美国力推、排斥中国的TPP。
由东盟发起的RCEP,其成员有东盟10国和中、日、韩、澳、新、印等6国。作为一个囊括不同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和人口规模国家的自贸协定,RCEP是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是对各国或组织之间既有成熟自贸区的整合。此外,RCEP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符合亚洲产业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传统实际,在实际谈判中又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兼顾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因而是最有可能被接受的贸易谈判模式。如果RCEP得以实现,将诞生覆盖全球约一半的人口,总贸易额约占世界30%的自由贸易圈,其中还包括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美国力推的TPP本来是小范围的自贸谈判,但是在美国加入并强力主导后,很快上升到地缘政治的高度,成为一个覆盖环太平洋地区12个国家的主要区域贸易谈判。由于TPP涵盖面广、自由化程度高,并且是一个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协议框架,因而被某些国家称为是“高门槛”的未来全面经济合作模式。据分析,TPP在提升现有的自由贸易水平上确有可取之处,但它的强势和排他性以及冷战色彩,使其最终能否建成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带来了激烈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强制采取毫无保留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条款,使得很多国家均面临巨大的国内阻力。比如,TPP于7月底结束的这次谈判,就因为新西兰、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强力阻挠而功亏一篑。
实际上,相对于TPP的“高门槛”来说RCEP要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它只需整合5个现成的10+1自贸区(澳、新同属一区),再加上东盟外其他成员国之间的FTA做基础,因而是一个“门槛”适中更具可行性的自贸区谈判。说白了,RCEP就是这些FTA之间的升级版。因此,面对纷涌的各类贸易谈判体制,RCEP谈判的阻力最小,也最有可能按时间表达成协议,这使其比其他自贸区谈判更具吸引力。而对于主导谈判的东盟来说,RCEP将增强其在亚太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相比某些成员国在TPP中的“屈从”角色,谁的吸引力更大各国一定心知肚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TPP和RCEP这两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域安排,谁先完成谈判,谁就能基本建成亚太自贸区(FTAAP)的雏形,并取得区域贸易的主导地位。无疑,现在RCEP谈判的顺利展开将给TPP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美国,有可能因此考虑降低TPP谈判的某些标准以求加速谈判进程。同时,由于TPP和RCEP之中有7个成员是分别参加这两个谈判的,所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两者的竞争。如果TPP率先达成,这部分国家可能舍弃RCEP而加入TPP行列中。反之,如果TPP谈判受阻,客观上会使RCEP“摇摆国”吃了个“定心丸”,就有可能促使RCEP早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