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这样说必定会被人骂,可是我还是想一吐为快。我并不是想“黑”谁,只是想从尽量客观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最近,《大圣归来》无疑是个非常火爆的话题。从上映之初到现在,一直受到无数赞誉。
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我也去看了《大圣归来》,而且拉上了好友一同去观影。受网上众多好评的洗脑,我的从众心理唆使我对他说着影片的各种好处,跟他说的同时也是向我自己重复了一遍,致使我们俩怀着崇敬的态度与极高的期待走进影院。
等整个影片放映结束之后,看着朋友的表情,我知道他开始怀疑我的欣赏水平了。当时,我的情绪是尴尬夹杂着委屈愤怒,满脑子就一个想法:这拍的什么啊!
先不说这部影片被捧上天的3D技术、场景什么的,说实话,大多数观众对此是没什么研究的。就单说剧情。确实很是挺老套,给人感觉整个故事就是中规中矩,苍白无力。很多人说有新意,实际上还是差强人意。
为什么《大圣归来》这样一部缺乏内容的作品能够好评如潮?大概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大圣归来》用了西游记这个超级大IP,其经典程度与影响力自不必多说,国人对西游记的情怀让《大圣归来》十足的红了一把。可是说实话,我们真的读懂《西游记》了吗?国人普遍认为的经典都是六小龄童那一版的《西游记》,又有多少人完整地看过原著?又有几个人知道它真正所要表达的内涵?又有几个人知道里面的人物分别代表什么?《西游记》绝不止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它比《红楼梦》要深刻得多。
第二,是因为它技术上的优秀掩盖了内容的缺陷。很多评论都说这部动画电影将中国与好莱坞的差距从100年缩短到10年。这个我不做评论,因为之前不怎么看动画电影。这样的数据,让国人有种骄傲的心理,到处在刷“是时候让我们的猴子去惊艳四方了”之类的评论,
也许这是个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技术上的成功,就对其内容上的弱点视而不见。看电影主要不就是看情节吗?当观众们怀着满心期待去观影,却失望而归时,那种感觉是很痛苦的。
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很艰辛,“用了八年的时间”、“诚意之作”、“遇到各种困难”…网上到处是诸如此类的话语。就像有些影视作品最后爱做个花絮,说着自己拍摄过程的不易。这些确实是有效的手法,能够赚取观众的同情与口袋里的票子。可是谁不辛苦呢?就因为你辛苦、你不易,就要买票去看一场内容很勉强的电影吗?就因为是国产、技术好、有诚意,就可以被捧到如此高度吗?这不是一种应该被提倡的风气。
第三,《大圣归来》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和它同期上映的基本都是《小时代4》、《栀子花开》这种无内容、无演技、无诚意,而且只顾圈钱还藐视观众智商的烂片。这就好比你不喜欢某些空有外表但演技全无的女星,突然有一天,她和凤姐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表演,你说你看谁?何况在朋友圈刷《大圣归来》总比刷《小时代》强百倍吧,起码显得有格调。如果把《大圣归来》和《阿凡达》《速度与激情》《指环王》这种水准的影片排在一起,你还能去一遍遍刷《大圣归来》?
尽管有种种缺点,《大圣归来》仍然以6.18亿的票房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总冠军。而《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对此还是清醒的:“这部电影担不起这个票房,希望下一部电影的质量能真正担起这个票房。”
这位导演清楚自己的症结所在。
这次集体的狂欢,让我看到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强烈执念。从这一点上来说,还是好的,但不要总是让这种执念只停留于表面。就拿端午节来说,国人总是愤怒韩国抢我们的文化去申遗,但平心而论,韩国的“端午祭”确实做的很好,这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他们的观念中。而我们呢?端午节我们在干什么?就只是吃吃粽子,有的地方搞个活动赛龙舟什么的。哦,对了,不仅端午节,各种节日很重要一个功能的就是给商家提供营造噱头赚钱的机会。又有多少人去真正体悟其中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呢?
为什么我们总对“棒子”和“小日本”有着极其愤怒的情绪呢?无外乎是想起千年前他们是我们的后代。“儿子居然骑到老子头上”的愤怒情绪让国人每每遇到关于文化的事件就容易躁动,甚至于来一场集体的自我麻醉。殊不知,那也只是泡沫罢了。
若是我们真有心传承中国文化,并且想让我们的文化惊艳世界,就别总是“三分钟热度”,让热情只停留在网络的热门话题上。踏踏实实的去多读书,静下心来去了解真正的文化之美。整个社会都去做些实事,去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运用到生活中去,加强修养,而不是去声嘶力竭的去呼喊“我们的文化多好”之类的,说实话,这种行为没什么格调。
尽管《大圣归来》担不起这个票房。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应共勉。
文/东方亦落
本文版权归“云端话影”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