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印度要逐啥样的水草而居
白 明
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一举一动都不要小看,或许能够从某个特定视角反映出近些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些许特点。按照提出著名国际投资折衷理论的英国经济学家邓宁观点,当今世界对外投资之所以能够发展比较快,无非是出于市场寻求、优势体现、要素获取、战略布局这四大主要动机。其中,将要素寻求动机贴上“逐水草而居”标签更为贴切,而对于富士康来说,无论是在世界哪一个角落投资建厂,也都是因为在东道国有更为可口的“水草”供追逐。客观来说,前些年在中国所啃的“水草”足以让富士康感到十分滋润。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曾经对中国成为贸易大国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富士康自然也在中国找到较多适宜生存发展的“水草”。迄今为止,富士康在中国开展业务已经有将近30年之久,除了在深圳和昆山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落脚外,在郑州、重庆、烟台、太原、成都等许多大中城市也都能够看到富士康的足迹。现阶段,虽然中国的“水草”对富士康依然有吸引力,但富士康却更热衷于在世界上更多国家寻找可供生存和发展的“水草”。
前些日子,富士康的母公司台湾鸿海科技集团宣布,未来5年将在印度西部的马哈拉什特拉邦投资50亿美元,建造电子产品制造与研发中心,而这还不算富士康在印度投资的全部内容。富士康计划在2020年以前,在印度创造100万个技术员工就业机会,并计划在印度设立10到12个制造基地。富士康之所以选定印度进行大手笔投资,从长期经营战略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逐水草而居的理念。
众所周知,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制造业大国,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属于制造业强国。在这种情况下,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规模虽然足够大,但基本上从事的是代工业务,由富士康加工的对象可以说基本上是有品无牌。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国家更加鼓励从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上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而简单的加工装配业务不会像以往那样成为“香饽饽”。在这种情况下,富士康将一部分生产加工能力外迁也是很识时务的。
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代工企业,劳动力成本是富士康更为看中的东西,但从富士康近些年来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来看,恰恰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正逐渐弱化。我看到媒体报道,在富士康贵阳厂区,时下普通工人的时薪约为2010年的1.5倍。目前来看,印度和越南的个人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中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和五分之一。由于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即使提高工资水平,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依然会遇到招工难的尴尬。现阶段,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工贸易占出口额中比重已由本世纪初占半壁江山降至当前的30%左右水平。行文至此,就不难看出富士通现阶段为什么十分热衷于在印度投资,就是冲着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水草”而去嘛。
投资印度对于富士康未来的业务拓展意义重大,但富士康的“逐水草而居”也并非仅仅看中印度在低廉劳动力成本上的“水草”,还包括对相关技术资源的利用。狭义上看,劳动力成本或许是时下富士康做出投资印度决策时更多考虑的因素,但广义上看,除了要素获取动机外,富士康在印度投资也难掩背后的市场寻求、优势体现、战略布局这其他三大动机。事实上,富士康将要在印度设立的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加工厂,而是制造和研发中心。2015年8月4日,台湾鸿海科技集团创办人郭台铭在印度新德里宣布,鸿海富士康不只是在印度组装制造产品,而是进一步应用如工业4.0等新技术,在整体供应链中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莫迪政府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推出了振兴“印度制造”的计划。对于富士康而言,这或许也是下决心大手笔投资印度的最大看点。更进一步放远视来看,在印度投资本身就意味着贴近市场资源。应当看到,印度拥有12亿的人口,但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为10%,未来可供为挖掘的市场空间巨大。
当然,印度这个地方有“水草”可供富士康追逐,但如何“逐”也需要将球天时地利人和。此前,与富士康同为鸿海集团旗下的富智康已经在印度清奈代工诺基亚和索尼的通讯设备。有了富智康在印度蹚路,未来富士康在印度的业务成长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据悉,富士康未来将利用在印度投资的制造基地进行手机的加工制造。也要看到,印度市场是小米、华为、金立等中国国产品牌手机的重要的海外市场。不过,如果要在印度市场“深耕”,也必然会考虑在印度当地进行加工装配。有些会选择在印度当地自行建厂装配,也有些可能选择代工方式。显然,富士康也是小米等企业在“深耕”印度市场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理想合作伙伴,因为一部分国产手机以往也是靠代工生产的。
除了中国和印度之外,富士康在许多国家也同样在进行着业务布局。迄今为止,富士康已在越南两个省建立了工厂,并决定在巴西建厂,初期决定投资20亿美元,预计就业员工超过10万人。富士康投资范围已经扩大到印度、越南、印尼等更多国家。这也倒不难理解,毕竟中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差距越来越明显,但据说富士康还有意投资美国,却并不完全能够用成本因素加以解释了。的确,中美两国的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差距在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美国加快推进再工业化进程,一部分流出的制造业产能也开始回流美国。事实上,由于美国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再加上美国的制造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也较高,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美的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一定就会吃亏。2013年3月28日,谷歌公司宣布将与富士康在美国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合作,在美国本土制造“谷歌眼镜”。固然,富士康投资印度不表明中国的营商环境出现恶化,但随着富士康满世界找“水草”,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一下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到底存在着什么隐忧。
对于富士康将要到印度“逐水草而居”,我们要客观看待。从纯粹商业行为的角度看,如果投资印度能够为富士康带来更多收益,自然也是企业自己的选择。事实上,作为代工企业,“逐水草而居”本身就是这个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往富士康在中国逐到“水草”是正常的,未来富士康在印度去逐“水草”同样也是正常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还是要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只有在高端领域让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外来投资者来中国寻求“水草”,这样的合作基础才能够更为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