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成功案例与我国文化创新产业治理模式浅析


任何创新都需要符合人文社会的价值体系需求,而对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文社会传统文化布局具有稳定性特征。企业在创新行为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布局这种客观因素。因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社会群体具有文化价值观,其特征包涵了激励与创新,文化价值行为模式的特征。而激励与创新有两端,一端在企业,一端在社会不同文化圈层的群体中。如何在企业与不同文化圈层建立创新关系及其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东方管理创新管理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世界代表性文化创意集群:基于文化资源多元化自主发展的伦敦创意集群

 

2l世纪的中国文化,在伴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创新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下,会迎来难得的机遇。 在新的经济阶段,创新经济似乎开始与文明与文化进行了均衡平行对接过程,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1、历史借鉴。借鉴历史成功案例,伦敦是世界最富有创意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拥有300多个世界级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蕴育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以及大规模 、多种类的艺术生活 。2005年伦敦的创意产业产值为569亿英镑,有1045400人从事创意产业工作 ,通过发展创意产业 ,伦敦成功从金融服务产业城市转变为充满活力和青春的创意城市。因此,伦敦的创意产业发展很具代表性。在英国有大量自然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里的公司由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可互相 依赖产生协同作用 ,例如,伦敦的 SOHO(电影/媒 体和音乐的后期制作)和伦敦的东岸(艺术设计)

2、中国的城市文化。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广州、沈阳、成都等文化城市都注意到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智慧城市的开发。而互联网+与网络经济推进中,文化获得与科技战略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接小微企业与家庭的契机。但是,我们不仅需要提问:我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沉淀都有什么?文化发展是什么又有什么构成?共性与差异性是什么?文化元素是什么如何提炼,又如何科技化产业化,使其成为生产力转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该如何治理与推广?恐怕没有一个城市对此进行详细的规划、分类研究与战略评估。城市的文化创新战略会成为影响企业文化与科技创新及经营的一个主线或精神。

 

二、世界创新经济发展分析:政府扶持并聚集于富文化底蕴的发达城市

 

1. 创新经济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国民经济贡献度高发展迅猛

第一,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构思无秩序?。1997年英 国出台 “创意英国”的经济政策 ,创意经济的概念迅速传遍全球,美 、欧、日等发达国家更是把它提高到战略发展层面。JohnHowkins在其代表作 《创意经济》中指出,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 5%的速度递增 。美国经济学家更是发出了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

对于创新创意产业的问题 ,不少学者已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其有不同程度 的研究。Florida从创意人才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认为一个能够通过创意产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地区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技术 、人才和宽容,即3T原则 Scott的研究从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指出,好莱坞发展成为全球最大 、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聚地 ,与地理位置和高人口密度这两个因素有关。如我国学者亦文化视角出发 认为: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是造成不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从集群品牌视角,针对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 ,尝试性地提出问题的根源与作用路径是有必要的。

第二, 世界创新产业蓬勃发展:聚集于富文化底蕴的发达城市

    拿世界创业创新中心的创意产业来说,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拥有共性: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世界范围内,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已经成为全球创意最集中和最发达的城市 。“好莱坞”、“苏荷”等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地。创意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日益受到 国人关注。

      “自2005 以来 ,国内部分城市吹响了创意产业的号角,其中上海 、北京 、杭州等成为实践创意产业理念的先锋城市。上海2004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达 4931亿元,2005年又先后对 35 “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授牌 ,并将五大创意产业高端列为“十一 ”期 间创意产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历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与我国经济的大幅度低迷阶段,政策定位于对国民经济恢复起到战略性广泛作用,对GDP增长能够形成见效快的系列战略性制造业与土地资源型产业的开发,它有一定的危机背景因素与阶段性的因素。在十三五规划战略展开的一年,如何切实完成“走走停停”的国民经济创新驱动的过渡,已成为牵涉全局性的一个问题,虽然,达成社会一致性的共识,但是,难度亦可想而知。

 

2、国内创新产业的发展评价:创新型国家与创意产业区域不断走出特色

第一, 以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例:政府扶持下形成成功的代表性区域

北京曾于2006年成立文化创意领导小组,发布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据统计 ,杭州创意企业已有 9396个 ,创意从业 人员有 212447万人之多,总营业收入已达到 94263亿元。

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亦获得快速发展,形成创意产业总产出达到3900亿元。。创意产业规模发展必然走 向以集聚区为形式和载体的 “集群化”发展,目前出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热就是很好的例子。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960多亿元 ,占全市 GDP 14%以上,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的产值又在其中占据相当部分。

第二,国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分布情况

从全国范围看,国内创意产业发展集群在空间上已经初步构成大产业区域(如下表)。尽管如此,我国产业集群总体发展与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企业规模小,原创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经营模式亟需创新。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从小说、游戏到电影,再到主题公园等。优秀的创意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创造上百亿的市场价值,都是以品牌化的建设,不断挖掘创意的影响力来实现的。如表6-1所示。

                                 6-1 六大创意产业区域

空间区域划分

类型

首都创意产业区

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艺术古玩为优势行业

长三角创意产业区

以工业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动漫行业广告策划等为优势产业

珠三角创意产业区

以广告影视印刷动漫行业居于国内前列

滇海创意产业区

以影视,服装旅游等行业为特色

川陕创意产业区

以网络动漫游戏为特色

中部创意产业区

一点是广播为优势产业

 

3文化引领的创新集群---政府与企业的实现方式: 基于国内外代表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第一,形态一:政府式行政职权型管理体制

   该治理体制特征为:文化城市或区域管理委员会为政府直属主管机构,发挥政府激发创新、扶持创意组织、提供投资环境并规划区域创新与创意企业、组织及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布局与结构。管委会依法管理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职能与监管责任。它具有政府机构的所有行政职权,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创新区域业务的发展。

该体制下的行政职权管理模式的缺陷是:政府职权主导性强,行政的权利性在管理中的特征明显。以政府行政手段促进区域建设及发展在利用市场机制上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虽然可以快速建立起需要的创意集群及创新产业区域,在发挥招商引资上起到作用,但是市场效果上存在效率问题。同时,行政按排下的经济发展结构在资源整合方面也存在配置效率不尽顺畅、存在诸多寻租成本等问题,以后将会花费众多的成本来进行调控。

  即:存在完全的市场活动职能政府代位。这在初期的大建设时期,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时具有速度快的特点,但是,如诸多市场职能不及时交给市场,那么,发展中将存在不能同时整合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形成结构性问题。

第二,形态二:政企合一式职能运作型管理体制

该治理体制特征为:文化城市与区域的管理委员会的行政职权与业务职权分离,即:前者为政府直属主管机构,政府发挥其基本管理职能与后者关于政府具有代理国有资产的法人职能是分离的,它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质特点是:区域的经济发展业务职能交给法人形态的企业依靠市场机制代为行使。

具体包括:前者只发挥政府依法管理、协调、审批与监管等责任。而后者具有包括区域发展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职能,可以按市场机制贯彻促进港口区域业务及保税加工等区域延伸的规划的执行。

该体制下的行政职权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政府职权只规范在类似计划、审批、税收、工商、海关、监管等基本职能范围内,或形成高效率的,只发挥基础只能,但综合性与系统性较高的协同机构。同时减少腐败与寻租行为。

  另外,政企合一型职能体制在类似港口区域及类似公共区域建设中具有典型性。它有利于政府以长远经济发展为视角,一方面贯彻政府的宏观计划职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兼顾市场机制发挥经济建设、招商引资职能。

即不是完全的市场活动职能的政府代位,又有利于政府规划通过市场机制贯彻与运行。

第三,形态三:市场化自然过程模式:自然形成与企业开发经营型管理过程

在类似创新集群公公组织活动区域及公共设施的初期发展时候是基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各类文化科技人才资源基础上。随着发展建设时期,也会出现很多整合各类资源的组织,使这些资源获得整合。在这些企业所运营的资源配置中,效率自然会比未有这种努力的区域要好的多。

一旦一些企业或组织在某些资源整合中发挥作用并最终成功,那么,它就会建立起企业运营的发展模式。 完全的企业运营经营模式的治理结构,可以快速的利用优惠政策、政府赋予的权限等获得区域开发合作与投资合作,具有速度快的特点。但是,如果在该创新区域与发展诸多环节已经完成后,将众多环节中的管理集中于一家企业行使,将会形成本位利益及诸多垄断性问题的产生,在进一步发展中会大幅度降低效率,将使其不能发挥国家关于公共资源性的开发对区域经济与居民贡献最大化的问题。

制度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创造利润的组织(An organization to make a profit)。利润最大化--这不过是用复杂的方式来表达贱买贵卖这句老话,这样回答不仅是错误的。当代经济管理学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试图修正这个理论。因为这不是管理致富的手段,它是企业存在的条件,它不能使企业的财富最大化。

 

三、公共物品的公益性与先导性:该做什么?该规划与评估什么,该怎么做?

 

1、文化引领如何形成创新集群?这是一个文化城市想要的效果

文化成为引导科技与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文化引领如何形成创新集群?这是一个文化城市需要做的。

从文化精神层面来分析,我们的首都北京、国际都市上海、西南城市重庆成都、西北部城市西安,东北部城市沈阳,以及东南部城市广州等大城市,优势是很多的。但是,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我们的文化有什么?表现方式是什么?那些渠道与经济或科技是直接与间接对接的。现在,我们天天谈文化创新,但是,从来未有一个城市将本地的文化分门别类谈清楚,包括全国性的机构。

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明与优秀文化自身的优势,体现文化传统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布局与人才群体的作用? 创造供给与需求,塑造新的科技文明。使这种创新内容成为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2、公共物品的公益性与先导性:该做什么?该规划与评估什么,该怎么做?

政府规划部门需要搞清晰我们的文化优势是什么?我们的文化特殊性是什么,差异性与共性又是什么?如何提炼这种文化沉淀,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文化元素是什么?如何整合社会精神元素? 如何影响社会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形成创新行为与外部环境结合与互动,效果如何。

文化在科技与经济的转化以前,它是公共性的物品。政府积极资助并扶持公益性创新组织与团体,促进创新群体之间的关联及与社会群体与创新产业之间的合作,是推动创新集群的形成的一个前提工作。

在创新集群形成中,文化的影响与及传播具有战略作用。通过文化塑造核心文化品牌与文化元素运行与治理模式,是文化引导创新的一个要点,也是创新与资本结合的必然过程。任何创新集群的形成,都需要充分考察并评价:文化从公益化与公共性阶段,需要几个阶段完成文化的元素分解,分解的元素运行与治理,再整合成经济与可以发展的业态,这一过程?每一过程应以什么形式与经济与科技对接。

 参考文献:

参见,苏宗伟 赵渤 著:《东方管理商业模式:理论与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