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执中道论:《金刚经》36问


 

 

 

破执中道论:《金刚经》36

 

 

一、破除一切执,《金刚》无上义!

 

01、如何是《金刚》无上义?答:立般若智,扫一切相,破一切执。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02、为何说“诸相非相”、“皆是虚妄”?答:破除分别幻相,体认妙有实相。经云:“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03、如何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师云:“《金刚经》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内不执心,外不执相,以无执为般若之魂,以无住为般若之本,终成无上之正等正觉。

04、如何是“金刚”取象义?金刚之性:不坏不灭,坚固无比,锋利异常。取象金刚就是形容般若空慧,如同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金刚宝剑,能够斩断一切妄想执着。

 

05、如何是《金刚》如来义?答:如来不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如来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如来是无执也无住。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06、如何是《金刚》灭度义?答:分别是魔,执着是障,灭度是空。经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07、如何是《金刚》坚实义?答:正慧至实,正念至坚,正信为正慧、正念之源。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08、如何是《金刚》功德义?答:受持读诵之人,若得无执真义,则证无上功德。经云:“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09、如何是《金刚》布施义?答:心为法王,以心布施,不以法布施。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0、如何是《金刚》说法义?答:法是方便,如彼舟筏,已至觉岸,负之何苦?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1、如何是《金刚》善法义?答:空慧去执,净心行善,悲智双运,为菩萨行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如何是《金刚》中道义?答:离相非住,以空为用,既明真空,又明妙有,超越执着,中道而行。经云:“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二、破除有为执,《金刚》本来义!

 

13、为何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答: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因缘造作,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为何说不能凭佛的身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呢?答:执相是障,法身非相。经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5、为何说一切福德都不应贪著?答:菩萨行善,不为福徳,一切福德都不应贪恋,不应执着。经云:“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6、为何说执着阿罗汉道必不得阿罗汉道?答:真正的阿罗汉,不执着于离欲,不追求人中第一,亦不住于无诤三昧。经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17、为何说庄严佛土者并未庄严佛土?答:执着于庄严者,以威仪为实相,以表为里,以形式为内容,不能见如来,不能行中道。经云:“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18、为何说执着于佛法者不能得真佛法?答:执着于佛法者,是食佛不化,未得佛法真髓,譬如佛说“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9、为何要超越修行之有为?因为平常心就是道,般若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觉悟的生活就是修行。是故经云:“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20、为何要超越持戒之有为?佛说持戒之有为,即是不执着于持戒之有为,而是真空妙有,中道而行,持戒就在生活中。是故经云:“世尊食时,著衣持钵”,举止自然,形象安详,是真持戒,是般若行。

 

21、为何要超越布施之有为?佛说布施之有为,即是不执着于布施之有为,而是真空妙有,中道而行,布施就在生活中。是故经云:“入舍卫大城乞食”,众生以财施佛,佛以法施众生,是真布施,是般若行。

 

22、为何要超越忍辱之有为?佛说忍辱之有为,即是不执着于忍辱之有为,而是真空妙有,中道而行,忍辱就在生活中。是故经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依次乞食,不起分别,是真忍辱,是般若行。

 

23、为何要超越精进之有为?佛说精进之有为,即是不执着于精进之有为,而是真空妙有,中道而行,精进就在生活中。是故经云:“饭食讫,收衣钵”,吃饭穿衣,不假于人,是真精进,是般若行。

 

24、为何要超越禅定之有为?佛说禅定之有为,即是不执着于禅定之有为,而是真空妙有,中道而行,禅定就在生活中。是故经云:“洗足已,敷座而坐”,内禅外定,平静从容,是真禅定,是般若行。

 

三、破除无为执,《金刚》甚深义!

25、为何说一切无为法都是无梦亦无影?答:一切无为法,貌似看破红尘,实是执着虚空,如此则自灭生机,身在人世、魂入空门。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如死亦如暗,应作如是观。”

26、为何说佛心佛性并不在无为之中?答:佛心以大悲为本,无为以解脱为魂;佛性是顶天立地,无为是自善其身。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与佛隔万里。如冬不见夏,遥望如天地。”


27
、为何说一切无为法都没有任何福德?答:一切无为法,都是自我解脱的利己法,不是大悲济世的利他法,利己有何福德可言?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利己不利人。利己无福德,利人福德深。”

28、为何说以无为求解脱必不得任何果报?答:一切无为法,都不过是向神秘虚空的臣服与低头。为臣不为主,岂能得解脱?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执着于虚空。虚空无穷尽,解脱永不能。”

 

29、为何说入庙求净不如自净其心?答:入庙求净,就是仰仗他力,自卑人格;自净其心,才是奋发本性,与佛同心。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是被空所缚。执空即不净,求净永不能。”

 

30、为何说以法为王不如以心为王?答:法是遮覆,如彼天云,已入光明,驱散无遗。心为法王,如风击浪,如地生花,如日行空。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是被法遮覆。法是心之奴,心为法之主。”

 

31、为何要超越无为之修行?佛说无为之修行,即是不执着于无为之修行,而是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是真修行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佛性当下见,生活即修行。”

 

32、为何要超越无为之持戒?佛说无为之持戒,即是不执着于无为之持戒,而是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是真持戒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内持金刚志,外现温柔心。”

 

33、为何要超越无为之布施?佛说无为之布施,即是不执着于无为之布施,而是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是真布施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治国平天下,齐家也修身。”

 

34、为何要超越无为之忍辱?佛说无为之忍辱,即是不执着于无为之忍辱,而是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是真忍辱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忍无可忍时,应作狮子吼。”

 

35、为何要超越无为之精进?佛说无为之精进,即是不执着于无为之精进,而是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是真精进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觉者互相度,我佛度众生。”

 

36、为何要超越无为之禅定?佛说无为之禅定,即是不执着于无为之禅定,而是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是真禅定听我偈云:“一切无为法,无梦亦无影。神龙起慧海,何事不从容?